多元化的大學教育 -- 如何在不增加經費的情況下達成?

散文集

金門大學

大學教育

反對賭場

程式設計

趨勢觀察

創業經營

貨幣經濟

日常生活

法律常識

職場工作

政治社會

中國研究

歷史研究

電腦使用

Make

媒體出版

FB對話

訊息

相關網站

參考文獻

最新修改

簡體版

English

在節省經費的情況下,提供更多元化的大學教育

對於國長兄的想法,大學到底要如何才能開魔術系又不浪費太多教育資源呢?

我的想法是,讓學校自行選擇,要成為「學術導向大學」、「多元化大學」、「實務導向大學」或者是「實務專精大學」等。

然後放寬某些大學的學費限制,讓他們可以收更多的錢,但是如果受教育部補助很多的,就不能再收取高學費了。

如此,有些大學會「收高學費然後提供高品質」,有些大學會「收低學費並接受教育部補助」。

然後,他們可以自行決定要朝哪個方向去發展,甚至決定哪些學校的課程可以互選並承認,或者成立聯盟並承認聯盟中所有學校的課程。

如此教育資源就不會一直重複的浪費,而且學生可以自由選擇要念貴的大學還是便宜的大學。

在這種機制下,便宜的大學並不會因此而不好,因為他們會挑選自己專長的領域,找更具有實務吸引力的老師來上課。

而貴的大學,就可以朝向更高品質的方向發展,那些繳了這麼多學費而來的學生,通常也會較為努力的學習,就像 vgod 與余曾祥去 MIT 一樣,拼了命也要完成學業畢業。因為這正是他們所追求的人生目標啊!

如此,全國可能只要有一、兩所大學有魔術系就可以了,這也不會造成教育資源的太大負擔,這是我對大學多元化的想法!

國長三問:

我再提出一個疑問?

因為收高學費的貴族學校,經營方式會跟現在非常不同,放眼台灣,目前「可能」有能力成為貴族學校的是台大吧。

如果教育部斷絕台大的補助,讓台大自籌經營費用,可行嗎?

還有另一個疑問:

現在由於教育部補助已經大大低於從前,因此,各大學除了漲學費(有限制地漲)外,就是要另外籌錢,很多學校,包含台大在內已經叫苦連天了。

所以,我大膽預估:到時候大多數的大學應該都會選擇要走「受補助」的路線,那就跟現在一樣了:教育經費不足,所以大家分的少,還是叫苦連天。

所以,在大學數量不縮減的情況下,我們的教育經費總是不夠的。

這點,如何解決?

再一個疑問:

學術走向的大學,可以用「論文數量」與「論文被引用數量」之類的方式來評估績效。

對於實作型的大學,如何評估教學的績效?

學費鬆綁與回頭條款

感謝國長,如果我是教育部,我不會選擇硬性的規定哪一所學校要做甚麼事情,但是我會以軟性的政策進行誘導。

舉例而言,我想規定一個政策,任何大學如果想要調漲 1% 的學費,那教育部就會降低 1% 的補助經費。

因此,如果一個大學條漲了 100% 的學費,那麼教育部對該大學的補助就因此而降為 0 了,於是該大學在財務上就完全獨立了。

當然,要不要漲學費是由大學自行開校務會議決定的。

不過,為了鼓勵大家邁向自主,教育部可以規定「回頭條款」,也就是說如果大學調漲了學費之後,因為補助減少而後悔了,那麼該大學可以再開校務會議,決定將學費調降回來,此時教育不就再度按比例條回其補助款。

這種「回頭條款」有助於鼓勵願意冒險的大學大膽的向前邁進,因此我相信會有許多大學願意試試看。

在這種情況之下,教育部的負擔不但不會加重,而且還會減輕。

教師績效的評量

我認為教育部不需要評估大學的績效,但是可以繼續用指標評估大學教師的績效,以便決定大學教師是否可以升等 (或續聘)。

但是要讓教師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權,這也是我為何在「投票區」當中提出下列議題的原因。

請問您是否贊成大學教師應有權選擇其升等的方式?

舉例而言:

教師可以選擇採用「教學、服務、研究」三選一的方式申請升等。

當教師採用教學方式升等時,可以於準備好升等資料後,送交審查單位,並交由數位「優良的教學型教師」進行審查,以便決定是否可以通過升等。

國長再問:

例如採用「教學方式」升等,這些升等資料大概是些什麼呢?

又另一個問題:教授為何要升等?除了教授本人的影響以外,教學型和服務型的教授,升等代表什麼意思呢?

我目前是以為:學術型教授升等代表著他的學術研究結果更好。

鍾誠再答:

升等資料應該會包含:學生對老師的評鑑、老師的教材與著作、老師是否得過優良教師、老師的開課紀錄等等。

但是這些都是靜態的,真正瞭解老師課上的好不好的,其實是學生,如果一位學生被當了之後還說老師教得很好,只是他不用功,那這個老師應該是教得不錯了。

當然,老師給的成績可能會影響學生的評語、評鑑分數等等,這些指標必須小心的排除這種報復因素。

國長的評論:

這就是難處。

學生評鑑老師,有很多要好好處理的地方。

會不會老師多放水,學生就因為容易而給比較好的評價呢?

等等之類的問題。

教授為何要升等

教授為何要升等?其實與上班族為何要升職一樣,都是某種競爭與薪資關聯起來的結果。

「學術型教授升等代表著他的學術研究結果更好」,這點大致上沒有太大錯誤,但是在台灣,「學術研究結果」好的指標基本上是以 SCI/EI/SSCI 論文點數與數量為準的,但是論文數量與點數雖然客觀,但是卻太狹隘。

我在「研究評比 = 論文 + 技術報告 + 作品 + …」這篇文章中有談到這個問題,請看:
http://ccckmit.wikidot.com/po:bombreport

我認為技術報告對台灣如果不比論文更重要,也具有同等程度的重要性,另外、作品也是研究的一個重要成果,只是在評估這些報告與作品的重要性時,沒有像 SCI/EI/SSCI 這樣的客觀性指標就是了,這也是為何台灣會導向 SCI/EI/SSCI 的重要原因之ㄧ。

喔!對了,老師的考試紀錄與批改紀錄也是一個重要的教學指標,謝育平在這方面做得可以說是全國最好的了,我非常佩服他!

國常回應:

「教授為何要升等?其實與上班族為何要升職一樣,都是某種競爭與薪資關聯起來的結果。」

可是這樣對學生有什麼好處?為了升等而提高教學品質,那等升到最高等以後,是不是就可以擺爛?

終身職是必要的嗎?

傳統上台灣的大學教師是終身職,不像美國有分 tenure 與 nontenure,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專案教師,他們很可憐,同樣是博士,經費沒了就遣散。

所以我個人認為「大學教師應該不是終身職」,除非這個人真的太過傑出,已經被頒與 tenure 之後,那才給予終身職。

終身職的好處是讓這些教師可以不用擔心生活問題,去做一些非終身職的教師所不敢做的事,這是有好處的,但是人人都是終身職有可能導致某種墮落,這也是事實。

所以我認為 tenure 必須有種較高的評價方式,例如中研院院士被授予 tenure 當然是合理的,這種榮譽其實是惠而不費,不會花太多錢啦!

國長論戰完畢:

嗯嗯!瞭解,聽起來不錯。

暫時想不到反駁的論點,我再思考一下。

看來,學長真的想的頗為完整呢!

(數天後) 國長再度補上一個看法

我提出最後一個看法:
先讓魔術成為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系的一個選修分支,待茁壯了,自然就可以成為一個系。

如同電子、資訊是從電機分出來的;電機是從物理分出來的;而物理是從哲學分出來的一樣,是根據需求自然演化的。

核心文章

  1. 為台灣教育界投下一顆震撼彈! (首篇) -- 陳鍾誠給李家同的一封公開信
  2. 為台灣教育界投下一顆震撼彈!(續篇) -- 陳鍾誠給李家同的第二封公開信
  3. 為台灣教育界投下一顆震撼彈!(最終篇) -- 我的夢想,我的遺書!
  4. 我有一個夢 -- 網路民主軍成立的原因
  5. 台灣科技體系的弱點與斷層
  6. 研究評比 = 論文 + 技術報告 + 作品 + ...

所有文章

  1. 台灣科技體系的弱點與斷層
  2. 台灣的大學教育的經營、機會與困境 (研究報告)
  3. 李家同與陳鍾誠 -- 關心教育、理念不同且互補
  4. 中華民國大學教育的迷思
  5. 學習型學校 (Peter Senge) -- 閱讀筆記
  6. 第五項修練 (Peter Senge) -- 閱讀筆記
  7. 從艋舺黑幫到台灣學術界的兩難之路 -- 陳鍾誠小傳
  8. 金門大學校務討論區
  9. 網路民主軍
  10. 為台灣教育界投下一顆震撼彈!
  11. 關於大學生學習自由的論戰
  12. 如果九級地震發生在台灣?
  13. 陳鍾誠與九把刀的偶然交錯 -- 原因竟然是李家同
  14. 大學生的未來,被我們綁架了嗎?
  15. 我心目中理想的教育方式
  16. 研究評比 = 論文 + 技術報告 + 作品 + ...
  17. 研究生一定要知道的 ─ “秘密”

其他

  1. 相關影片:陳鍾誠的影片作品集
  2. 動畫劇本:「震撼彈 -- 哇ㄌㄟ!」

撰寫中

  1. 中華民國大學評鑑的思考盲點
  2. 大學、教師、學生 -- 自主化改革草案
  3. 陳鍾誠給教育主管的一封公開信

Facebook

Unless otherwise stated, the content of this page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ShareAlike 3.0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