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脈與錢脈 -- 戴勝益所說的人脈,到底有甚麼作用呢?

散文集

金門大學

大學教育

反對賭場

程式設計

趨勢觀察

創業經營

貨幣經濟

日常生活

法律常識

職場工作

政治社會

中國研究

歷史研究

電腦使用

Make

媒體出版

FB對話

訊息

相關網站

參考文獻

最新修改

簡體版

English

經過幾天的網友瘋狂評論轉貼之後,現在才來寫「戴勝益人脈論」的文章,感覺好像已經是在炒冷飯了,雖然如此,我還是覺得有話要說,就當冷飯熱炒吧!

以下是該影片的 YouTube 網址:

當我某天 facebook 突然被「戴勝益」給洗版之後,才開始注意到這個發言,然後看到了一系列的網路評論,列表如下:

  1. 經營人脈何需花錢 別教壞下一代孩子, 作者: 小野 | 社會觀察 – 2013年6月11日 下午4:35
  2. 先進國家靠真本事,落後國家才靠人脈! - Little Boy UDN第一台 - udn部落格
  3. 月薪不到五萬千萬別儲蓄?|李偉文部落格|公益部落格|中時部落格|中時電子報
  4. 業餘人生日記/我看戴勝益的演講:玩具論
  5. 戴勝益:自己認真 別人就當真, 2013-06-09 01:39 工商時報 【記者姚舜/台北報導】
  6. 「學生專欄」小妹給年輕人的真心話(三):建立人脈靠的不是金錢,是魅力

當然、上面的發言有「正反兩極化的看法」,是很正常的,如果哪天鄉民們突然對這種有爭議的發言保持一致的看法,那我真的會被嚇壞!

對於反方而言,其論點通常是:「教壞年輕人、戴董在炫富、如果沒人消費王品不就沒生意了、戴董是富二代不知民間疾苦 … 」。
對於正方而言,其想法往往是:「報導過於聳動、應瞭解發言的背景、戴董還說的很多正面的:像是不要買名牌….」。

那麼、正方所說的「發言的背景」到底是甚麼呢?這點其實牽涉到「戴勝益」創業與成長的歷程,以下這篇文章較詳盡的介紹了「戴勝益」的成長背景:

摘錄:

戴勝益的創業歷程相當戲劇性,三、四、五年級生或許聽過他過去的事業:ㄅㄧㄅㄧ樂園、阿拉丁樂園、呼啦樂園、嘟嘟樂園、台灣金氏世界紀錄博物館、一品肉粽餐飲、全國牛排館、外蒙古全羊餐廳等。他笑說自己像國父革命一樣,創業到第10次終於成功。
和許多企業家不同的是,戴勝益不避談過去的失敗經驗,因為他覺得當時縱使跌倒,姿勢還是很優美。經營嘟嘟樂園第一年,胸懷壯志的他,首開風氣之先,邀請「小虎隊」代言遊樂園,並上電視打廣告,喊出「一票玩到底」,輕鬆賺進一億多元。可是,接連開了三家遊樂園,卻很快負債一億多元。

「遊樂園收起來時,是我人生路上最大的挫折!當時,每個月必須付的利息大約100多萬元,每天我最高興的時間,就是下午3點31分(表示當天支票過關了),直到晚上12點之前都非常快樂,但一過12點,我又開始煩惱:隔天該如何籌錢過關?」

接二連三的的創業挫敗,龐大的負債壓力接踵而來,但他沒有逃避,放下身段向朋友借錢,戴勝益感謝好友不離不棄。「大學時儘管生活『放蕩』,但後來發現,似乎無形中做對三件事──對朋友有情有義、幾乎不拒絕朋友、盡量幫助有需要的朋友,因此日後投資事業,朋友都願意無條件把錢借給我。」他也擬定還債計劃,同時積極思考如何重新再站起。這種煎熬和痛苦,前後大約持續4年,直到經營王品牛排,事業逐漸起色,才將負債逐一還清。「經過這件事,我發誓:從此再也不負債、借錢!」

讓我們看看「親子天下」中的這段話:

  1. 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我為何斷絕孩子的退路

我幼時家裡很窮,但國中以後,我爸的製帽事業逐漸上軌道,家境變得很好,偏偏我爸又沒「斷絕我的後路」,於是我從一隻放山雞,變成穀倉雞。我念台大中文,中文系的學生出路比較窄,班上同學都很有危機意識,為了前途轉系、輔修什麼的,只有我一路混到底。反正我畢業後有三勝製帽可以待啊,怕什麼?我一直到三十九歲孑然一身離開家族企業,另起爐灶創業,才開始發揮自己的潛力,積極求生存,從穀倉雞又變成野外的放山雞。雖然已經是一隻「老雞」,但那時候我才真正充滿企圖心。

我之前也掙扎過,要不要捨棄家業自立門戶,後來想到洛夫的詩:「如果你迷戀厚實的屋頂,就會失去浩瀚的繁星。」
而我,不想要失去浩瀚的繁星。
我的體會是:一定要讓小孩走投無路,他們才會闖出屬於他們的生存之道。每次看到媒體上企業後代跑趴、泡夜店、玩名牌的新聞,我都很不以為然。我覺得這是未富先貴,這種光鮮亮麗的日子過慣了,以後怎麼可能任勞任怨、苦幹實幹?我不要我的小孩不知人間疾苦,而要讓小孩知道人間疾苦的方法,就是先讓他們過得很疾苦。

我告訴他們,出國讀書的目的有四項:文憑、語言、國際觀,以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我不要求他們念什麼名校,只要是教育部承認的學校就好,功課也只要「能畢業」就好,所以,我叫他們不要整天待在圖書館,要擴大視野,多體驗文化、多結交形形色色的朋友,深入當地人的家庭…這些都比功課還要重要。

【戴勝益給兒女的「留學須知」】

(1) 順利完成學業拿到文憑(成績毋需太好,不能整天待在圖書館)。
(2) 英文要學到非常好,說、聽、寫自如(CNN懂 90%以上)。
(3) 交很多外國朋友(各行業各年齡層均有)。
(4) 遊遍全美國各州、各大城、各景點。
(5) 看遍 N.Y. 的所有歌劇、舞台劇、電影、博物館、美術館…。
(6) 每日步行10,000步以上,養成每日運動的習慣。
(7) 在「安全保障」與「固定預算費用」下,極力擴大見聞與視野,千萬不要儲蓄。
(8) 深入當地一般人的生活領域。
(9) 開始練習理財,培養「讓每分錢發揮最大效益的本事」。
(10) 培育第一流的公關技巧(讓大家願意接受 你、信賴你、協助你)。
(11) 需熟讀《Taiwan Today 》,以及寄去的經濟 資訊剪報,不能與台灣的經濟圈脫節。
(12) 四年內務必完成以上事項,回台創業。

當您看到「戴勝益」的成長背景與對小孩的教養觀念時,應該會感覺到他生命中經歷過的事情,對他看法的影響,進而能夠理解他之所以說出下列這段爭議文的原因:

年輕人沒有賺到五萬元,不要急著存錢,讓自己變成宅男。如果不夠甚至還要回家要兩萬!

我想,我應該可以理解他為何說這句話 — 因為朋友在戴勝益的生命中發揮了重要的效用。

於是,我在 facebook 上發了下列訊息,並引來的一些回應:

戴勝益所說的人脈,到底有甚麼作用呢?

我想:不外乎是:

需要用人的時候可以找到所要的人,
需要用錢的時候可以借到所要的錢。

但是,這是對於一個

讓朋友感覺到有能力、值得信賴、而且一定會還錢的人而言!

如果,是對於一個爛人,那麼認識的人越多,只會:

讓更多的人知道這個人很爛,不值得信賴,花天酒地時可以找,借錢創業絕對免談!

當然、某些網友一定會說,戴勝益是富二代,所以他要借錢當然容易,還可以革命十次屢敗屢戰,隨便就可以借個一兩億來創業,我要借個一百萬都借不到,所以我當然創業不了。

對於這樣的反應,我當然「感同身受」,但是卻也「愛莫能助」,因為我沒有一兩億可以借給他!

我相信戴勝益的成長背景讓他在借錢時管道會比較多一些,因此、回了下列訊息:

在現今的社會上,「有錢的資本家沒有專業能力、但是有專業能力的沒有多少錢」
創業者的一個重要能力就是把錢和人拉到一起,然後才能創造「組織」。

對「戴勝益」而言,找錢或許不是最大的問題,找人才是更關鍵的問題。

「戴勝益」的成功很重要的關鍵源自於他原本就有「資本家」人脈,然後加上廣交各類有專業技能的專業與基層人脈,才能創造出現在的事業。

但是對「上班族」而言,往往只有「專業能力」的人脈,但沒有任何「資本家」人脈,於是有人沒錢,無法形成組織!

所以對想創業的上班族而言,結交資本家朋友,然後讓他們相信你有能力做得到某些事,而且有信用不會把他們的投資 A 走,
事業成功後會給他們應得的部分,甚至更多,這對創業將會有很大幫助!

由於「戴勝益」是要結交有「專業能力」的人,因此以他富二代的角度看,花錢在這方面是值得的!

但是對於「上班族」而言,花錢結交「資本家」恐怕就有問題了,因為他們會去的場合我們花不起,也結交不了!

套用一句從前曹啟泰為信用卡做廣告時所說的話:

借錢並不可恥,相反的、借錢是高尚的行為,因為當你向人家借錢的時候,就必須很有信心的說,我還得起!

當時這則廣告也引起了很大的爭議,於是有人做了下列回應:

借錢或許是高尚的行為,但是借錢不還,絕對是卑鄙無恥

然後、這讓我想起了一堆網友,像是 xdite、炎羅、葉政暘、J 先生 (他不喜歡我提真名) … 等人,他們都很有鬥志、努力的在創業,也都很優秀、
努力的在專業上力求突破,或許、我們的未來是否有希望,關鍵就在這些人身上。

但是,我所看到的情況是,他們普遍都有些困境,像是「有熱情、有技術、有動力、但是沒有足夠的錢」,於是這些人可能會有:

建立了團隊,然後由於資本不足,往往導致規模受限、被迫與現實妥協、好不容易培養了好的團隊,卻因為資金不足,最後團隊垮掉,成員各自求生去了。

這個狀況,在以下的文章有更深入的討論:

令人感嘆的是,台灣現在幾乎是處於「自信心」的最低點,這個情況讓他們的處境更加艱難,當我們這些即將老去的一代認為未來會變糟的時候,
就會緊緊的把錢抓在手上,或者將錢投入到房地產當中。

這些錢的流向,反過來扼殺了這些創業年輕人的一點生機,就像當初「魏德聖」在 2000 年時的情況,他還曾經因為失業寫過下列這本書:

如果他不是「傾家蕩產」的豪賭在拍電影,那麼就不會有後來的「海角七號」與「賽德克巴萊」了!

現在、我看到我們年輕人的情況,就好像當初看到魏德聖為了籌錢拍「賽德克巴萊」,但是沒有資金,只好將房子拿去抵壓,拍了「五分鐘的展示片」,
只為了看能不能找到人投資一樣,以下就是這個五分鐘的展示片:

2003年《賽德克·巴萊》試拍籌資片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86_F5jyz1pQ

很矛盾的,我們總是在年輕最需要錢的時候,把錢存了下來,然後在老了不需要錢的時候,手上卻擁有了一堆錢。

如果、我們這些即將或已經老去的一代,不用行動去支持有能力的年輕人創業,那我們的國家,將會沒有未來!

後記

我們的社會,對創業而言,採用了一種很「破釜沉舟」的態度。

借錢、就是欠了人情債:「受人點滴、定當湧泉以報」

這種想法讓我們無法對「創業」坦然且輕鬆的面對。

我如果投資台積電然後股票血本無歸,
張忠謀應該不會覺得要對我「湧泉以報」

那麼為何「創業者」又要對那些投資者湧泉以報呢!

如果、創業只是一種職業選項,那就像找工作一樣自然,

要能做到這點,大家對錢的想法,可能要有點改變!

Facebook

Unless otherwise stated, the content of this page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ShareAlike 3.0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