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台灣教育界投下一顆震撼彈 -- 陳鍾誠給 vgod 的回應

散文集

金門大學

大學教育

反對賭場

程式設計

趨勢觀察

創業經營

貨幣經濟

日常生活

法律常識

職場工作

政治社會

中國研究

歷史研究

電腦使用

Make

媒體出版

FB對話

訊息

相關網站

參考文獻

最新修改

簡體版

English

vgod 對「為台灣教育界投下一顆震撼彈」的回應

摘錄:

MIT是個很酷的地方,歷史上有很多有名的系統都是在這裡誕生的,像是Ethernet、Emacs、GCC、LISP(語言和第一個compiler)…。如果說要在學術界動手做真正的系統,那MIT一定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地方。那麼在這個地方,博士班學生要如何畢業,教授要如何升等呢?

很不幸的,答案是:寫論文。

在資訊科學這領域,美國學校不像台灣獨尊SCI論文,事實上美國人大多不知道SCI是什麼東西,但不是這樣就代表美國不寫論文。在這邊搞電腦、資訊研究的,一樣要寫論文,而且只投到各子領域的一兩個頂尖會議去。(一個大家都知道的潛規則是,三篇頂尖會議的長論文=博士畢業)

台灣有台灣的遊戲規則,美國也有自己的遊戲規則,但即使是MIT的系統hacker們,也擺脫不了寫論文的命運。(例如說,Richard Stallman其實有寫Emacs的論文,做PostgreSQL的Stonebraker也有一大票的POSTGRES論文)
我以前覺得寫論文很痛苦,也懷疑有多少人會去看這些紙張(論文英文就叫paper,所以名符其實就是一堆紙),對我來說直接把程式寫出來讓人用似乎更能直接造福人們。我到現在其實還是這麼覺得,所以我花了很多時間把SIKULI open source,建立起一個community,並持續更新千百個跟研究完全無關的功能,目的就是讓所有人能更直接的享用到這個研究的成果。(而很不幸的是,做這些事情跟我能不能畢業沒什麼關係,但還好我老闆還是支持我的。)

但同時,我也覺得論文的存在有其必要性。我認為做研究可以產出多樣化的「產品」,這產品可以是程式碼,可以是影片,或其他任何形式的媒介。而追朔到其核心,研究的產出最重要的是「想法」,也就是 “idea”,而論文只是最簡單又最容易被其他人接受的傳播媒介而已。

為什麼說論文有其必要性,就是因為論文是傳播想法最有效的媒介。論文的架構設計得讓人可以很容易抓到重點,也可以很容易的深入核心想法。如果寫過論文的都知道,論文的架構是死的,一定都有abstract、introduction、related work、conclusion等等,這種架構讓人能各取所需,要深讀或略讀都很容易。但如果說研究的產出是一個軟體系統,我們該從何了解這個系統的「想法」在哪呢?為了要讓一個系統達到「可用」的程度,整個系統裡面至少90%以上的程式碼都是純粹的工程產物,跟核心概念一點關係都沒有。而程式碼又是很難讀的東西,如果別人要了解這個研究的創新在哪,讀程式碼一定是不得已的最後手段。

我絕對贊成做研究的人也得懂如何實作。很多好的idea其實老早在數十年前的論文就出現過了,但一直到現在都看不到,常常只是因為沒人去把它實作出來而已。做研究最難的事就是找到新的idea,如果只是學人家實作一個作業系統或是CPU,那也不過是照本宣科,沒什麼「研究」的價值和貢獻。像MIT這種強調”Mind & Hand”(手腦並用)的地方,很多教授都有很強的實作能力,但他們一手寫程式,另一隻手還是寫論文,因為他們知道這樣才能得到務實的經驗,而同時也能把這些貢獻和想法用最有效的方法傳播出去。

如果你問我,「我在學術界,但我擅長寫程式,不擅長寫論文,該怎麼辦?」

我覺得答案很簡單:如果你有很多創新的點子,那就開始練習寫作和英文,因為不管在什麼領域,如果你沒辦法好好的把想法傳達給別人,那也是孤掌難鳴;如果你沒有什麼點子,只是喜歡寫程式,那更簡單了,趕快quit去做工程師專心享受寫程式的時光吧。

  • 引發回應 :

標題:Tsung-Hsiang Chang 在 facebook 上對 vgod 與我的回應。
網址:http://www.facebook.com/MMDays/posts/206179952732363
回應:這篇文章立意雖好, 但實在沒搞清楚重點, 也沒寫清楚訴求, 對著不在其位的李家同開砲也不知道有什麼用. 做演算法的寫論文很正常, 根本不會覺得只寫論文有什麼問題. 而這個作者顯然是實作導向的人, 但講了半天他也沒提如果不寫論文該做什麼. 不把自己的需求講清楚是要別人怎麼解鈴呀。

摘錄:

心中的聲音不斷的說:「為什麼我要做別人早就知道答案的問題?」。我想要做沒有人做過的事,看到沒有人看到的問題,再親手解決這些問題。

雖然做科展挺有趣的,但同時我也對科學感到失望 – 因為我意識到科學方法沒辦法幫助我們發明新東西,只能用來評估和檢驗已知事物的好壞。至於所謂的創新科學研究,也是得先提出一個假設(hypothesis),然後再用這套標準方法去驗證它是否成立。但到底要假設什麼事情呢?科學可沒辦法告訴你。

上大學後,我看到當時處在黃金時代的MIT Media Lab所產出的許多創新研究成果,也開始接觸到設計(design)這個領域。我發現Media Lab的人大多有跨領域的背景,像是設計師+電機工程師、或是音樂家+軟體工程師,他們常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問題,並提出簡單又優雅的解決方法。我以前一直以為做設計的人講求的是美術天份,但後來深入了解後才發現這是個大誤會。設計的目的是解決問題,跟程式設計師其實沒兩樣,只是用的工具是紙筆或模型罷了。(但一個好的設計通常也都很「美」就是了)

發現這些現象後,我開始學著跳脫出原本習慣的一切,開始注意生活周遭的各種細節,思考為什麼這個東西當初要這樣設計、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和壞處、有沒有更好的方式之類的問題。之後,當我習慣觀察細節後,慢慢察覺到我習慣用的軟體、工具、環境、程式語言,處處都是設計後的結果,而且充滿可以改進和創新的空間。這些東西都不是沒來由的產物,而是經過某些人思考過後的結果,甚至是經過好幾輪的演化結果。可惜平常在學習或教學的時候,很少人會提到這些歷史淵源和演化過程,以至於這些設計都變成理所當然的存在。但如果我們能仔細觀察平常的事物,進一步思考就會發現很多設計都是為了因應當初時空環境的限制,而這些限制現在不一定存在了,所以我們就會有發揮的空間。

眼光拉遠後,能看到的問題更多了。到了這個階段,能力強的人會覺得能解決的問題也很多。但上天給每個人的時間是一樣多的,這時重要的事情反而又變成:「找出最重要、最根本的問題來解決,而不要被眾多的小問題和小機會所分心,才能產生最大的影響力」。

回顧我的學習過程,我會覺得每一個階段都是一塊基石,一塊塊往上疊以後才會具備該有的能力和經驗做下一階段的事情。舉例來說,要是我一開始沒投入程式比賽的練習累積足夠的實作能力,之後我就沒辦法隨心所欲的寫出我想寫的程式,也沒辦法參加科展體會做沒人做過的事有多麼有趣。之後我可能就會一昧沉浸在鑽研各種流行技術中,或是眼高手低說得一嘴好主意但卻做不出什麼來。

陳鍾誠對 vgod 的回應

Usopu Uso:

『研究的產出最重要的是「想法」,也就是 “idea”,而論文只是最簡單又最容易被其他人接受的傳播媒介而已。』感覺論文變的平易近人了

vgod's blog:

論文也不過是一種文章而已:p

陳鍾誠

vgod 先生您好,我是陳鍾誠,我在網路上看到了您的留言,然後我的學弟,也是您的同學 Chen-Hsiang Yu (Jones Yu) 告知了我關於您的訊息。雖然您的文章最後批評了我,但是我想您應該是出於某種善意,我會虛心體會並且思考。

陳鍾誠

我的文章是刻意挑起這個爭議的,目的是為了希望讓大家關注「獨尊論文」這樣一個議題,然後引起廣泛的爭論。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我採用了挑戰李家同這樣一位台灣資訊領域的先驅者。我知道這樣對李家同先生並不公平,他是台灣社會的良心,是我所尊敬的學者。

但是我想「獨尊論文」的議題並非是個假議題,而是我深刻感受後,幾度反思所提出來的問題。我認為不只是大學學者深受其害。我們的年輕學子們也因此而產生無數的問題,而我,現在已經利用 facebook 成立了一個稱為「網路民主軍」的社團,打算用網友的力⋯⋯

vgod's blog

我的文章沒有批評任何人的意思,如果讓您誤會,我感到很抱歉。我很認同您的理念,但我對於您關注的焦點其實還有蠻多疑問的。例如說,您反對的是「獨尊論文」還是「獨尊SCI論文」?從你的留言看來我覺得是前者,那麼,不寫論文的學者應該做什麼來分享知識和想法呢?

Fiona Lan

也許只是名詞定義不一致的關係,再看一次原文後,覺得陳老師的論文,似乎是定義在台灣的論文,也就是SCI論文。vgod 的論文則定義較廣,包括SCI論文和非SCI論文… 是嗎?

Shih Yichang

Recently I found that video and slides could be a more efficient media to express "idea". Like in my area (computer vision/ graphics) I usually check the video and slides first, and then the paper, and finally the code. Do you think video and slides one day might totally replace "paper"?

:vgod's blog:

video有個很大的缺點是不能search和skim, slides則是不夠深入。但它們都有助於快速了解idea, 至於要取代paper則是不太可能..

陳鍾誠

在台灣,大學教師被賦予的責任至少有「教學、研究、服務」三項,論文乃是與學術同行或世界分享知識的方法,但並不一定要靠期刊出版,其實現在網路出版也很方便。

而教學則是老師與學生分享知識、傳承知識的方法,我認為這項功能絕對不亞於研究的功能。大學教授其實也只是一個老師,寫書、教材、教學等功能,都應該是大學教授的重要任務。

其實,我認為大學教師還不只這些可能的任務,在多元的社會當中,每個任務都有他相當重要的功能,我認為論文只是研究這項功能的一部份而已。

感謝您!

:vgod's blog:

的確,我同意教學和研究都是很重要的事情,我甚至覺得應該要有專門教學而不用作研究的教授。但可惜您的文章壓根沒提到教學的事情,只專注在論文和研究上面,讓焦點模糊,也讓人摸不著頭緒不知道該支持或反對什麼事。

陳鍾誠

我的想法比較多樣,我認為:研究評比:論文 + 技術報告 + 作品 + …

我想大家都誤會了一點,我從來沒說過寫論文不重要,相反的,我認為論文是很重要的學術資產。

請看「研究評比 = 論文 + 技術報告 + 作品 + …」這一篇文章 — http://ccckmit.wikidot.com/po:bombreport

我同意 vgod 論文很好,挑戰程式強論文又強的「神人」之道也很好,但是強迫別人一定要去作論文,然後不想寫也要擠出論文,這樣就不太好了。

而且,SCI/EI/SSCI 論文不是研究的唯一方法,對歐美國這種先進國家而言,論文是創新的重要工具,但是對於台灣這種需要向歐美學習的後進國家而言,技術報告的重要性絕對不亞於論文。更何況還有其他的表現方式,像是「動畫設計」最好的表現方式可能是直接錄影,而不是去寫一篇論文。

vgod :

我看了您這篇文章和給金門大學的信,但我還是有些疑惑。研究既有的知識的確很重要,但我覺得這是大學生應該做的事,如果到了博士班甚至當了教授還在寫技術報告「研究既有知識」,那要如何按照你的推論讓金門大學變成世界第一流的大學?

陳鍾誠

vgod 您好:

MIT 是世界第一流的研究型大學,但是在一個多元的社會中,所謂的一流也可以很多元。舉例而言,我們的社會可以允許有一流的學者、一流的程式師、一流的廚師、一流的魔術師等等。這些人通通都是第一流的。

大學也是相同,每個大學都可以有自己的目標,金門大學要能與 MIT 在論文研究上競爭,那我想是太困難的一件事情。但是金門大學要在動畫設計的教學上與台灣大學競爭,那我想或許不難。

英特爾最會做 CPU、但是台積電最會做晶圓代工、鴻海最會做組裝與 Socket,這些都是一流的公司。有些人總覺得鴻海做的只是低階手工,這端看您怎麼看待這些公司。

我們可以有最會教小說創作的大學、最會培養程式設計師的大學、最尊重學術多元化的大學、最能培養技術工人大學等等。硬性的要大家都朝像 MIT 的研究型大學發展,只會讓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狹窄。我希望大學之所以是大學,就是因為它能容許各式各樣的聲音,各式各樣的人與各式各樣的學問,這是我對金門大學的期望。

陳鍾誠

如果非得要選一個目標不可,我寧願金門大學是「台灣大學生心目中上課上得最好的大學」。

Facebook

Unless otherwise stated, the content of this page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ShareAlike 3.0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