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金門大學大學教育反對賭場程式設計趨勢觀察創業經營貨幣經濟日常生活法律常識職場工作政治社會中國研究歷史研究電腦使用Make媒體出版FB對話訊息相關網站參考文獻最新修改簡體版English |
不乖的一群當我寫完「為台灣教育界投下一顆震撼彈!(1)」, (2)」, (3)」與「回應篇」 等文章之後,我想,很多人還是不完全瞭解我的想法。 其實不應該說是「我的想法」,應該說是我們「一整個世代的人」的想法,這一整個世代,包含了現今的「大學生們、研究生們、博士生們、甚至是年輕的助理教授們」的想法,特別是那些不願意遵守體制,不願意乖乖的照著長輩們的指示做事的那些人。在本文中,我將稱他們為「不乖的一群」。 其實,侯文詠在「不乖」一書中已經表達了這個想法,他可以說是「不乖的一群」當中的元老級人物。他為了寫作,放棄了大好的醫師工作,辭去工作專心去做那種不賺錢的作家,他可以說是「不乖的代表人物」。 侯文詠是 1962 年出生的,他比我大七歲,也就是現在滿 48 歲了,許多與他年紀相仿的人,都已經是大學生的父母了。因此,這個元老,他應該當之無愧。 讓我們再看看一個年輕一點的「不乖人物」— 朱學恆。朱學恆是 1975 年出生的,比我小 6 歲,他是那一代不乖人物當中的代表。很有趣的是,他與我一樣都挑上了李家同作為挑戰的目標,請看 朱學恆與李家同的恩怨情仇 (1) , (2), (3) 等三文,便可以瞭解其中的典故。 為何我和朱學恆都不約而同的挑上了李家同呢?這點很有趣,起初我也想不清楚,但是只要從「不乖」的角度去想,一切就豁然開朗了。 李家同教授不斷的在社會上發出:「年輕人要一切從基本做起」、「不要常常看臉書與 PTT」、「成功的人不看臉書」、「閱讀九把刀的小說會變笨」等引起爭議的話語。這一點甚致引起了九把刀的回應,並且撰寫了一篇回應文章:「世代更替下的寬容,新一代一定要更厲害!(關於李家同的批評與指教)」 ,這篇文章讓我感受到很強的共鳴,從此讓我對九把刀的觀點徹底的改變了。 九把刀在上述文章中說道:
並且針對網路工具,像是臉書提出了下列的看法:
接著,讓我們再看看有一位知名的部落客 — MMdays 在回應我「震撼彈」的一篇文章」:「我看李家同的是與非 – MMDays」當中所撰寫的一段話。
碰巧的是,正是李教授批評了大家電磁學沒好好研究的這一篇文章,引發了我寫「震撼彈」系列文章的動機。 因為,我企圖透過這些給李家同教授的公開信,指出李先生的盲點,並且直指他正是整個學術界之所以沒辦法好好研究電磁學的原因,因為他們那一代人所創造出的「獨尊論文的三位一體結構」,悃綁著我們這一代的年輕學者,讓我們不敢好好的去做「電磁學的研究」,因為,那種研究很難發表論文。 然後,我指出了這種結構,甚至影響著我們的大學生們,讓他們不能好好的學習自己想學習的事物,發展自己的興趣,而必須要努力的與基本學科奮戰,甚至是放棄自己的興趣、放棄自己的理想、最後終於放棄了自己的人生。 如果這樣看來,李家同先生與他同輩的那一代人,毀了我們的人生。 挑戰李家同這是為甚麼我要用力的在網路上發出聲音,即使冒著「被學術界打擊、被同事們恥笑、被朋友們避之唯恐不及的風險」,還是要撰寫那些公開信的原因。 我用力的將這些公開信,透過臉書、email、留言板等方式,送到有興趣的讀者手上,但可惜的是,李家同教授根本就不在那裡、不在網路上、不在臉書上、更不可能在 PTT 上,因此我根本無法透過網路公開的把信送到他手上。 最後我只好選擇用一個較為傳統與私秘的方式,用 email 直接寄給李家同教授。終於,我得到他的回應了,這些通信被我紀錄在:「[[| 交鋒 — 陳鍾誠與李家同的書信往返,以及辯論挑戰書] 」這篇文章當中,然後我向他提出了公開辯論的挑戰。 為何我要如此大動作的挑戰李家同先生呢? 一開始,在第一封信當中,李家同先生很客氣的回應我,讓我感覺到他是個很有誠意的人。 然後,在第二封回信中,他問了一句:「你是研究那一行的?」,這句話讓我在臉書的網友提出了疑問:「他是在質問我嗎?」。 最後,當他以突然以英文撰寫了下列這封回信給我時,我當場愣住了。我不知如何解讀,只感覺到他似乎是與我不同世界的人,我感覺到他正在用英文侮辱我。
於是,我選擇站出來與他辯論,因為我知道,我撰寫公開信的對象完全正確了,他就是我所要找的人,我知道我必須盡力的表達我們這個「不乖世代」的想法,以便點出整個問題,讓大家知道「台灣大學教育正再綑綁著我們這些不乖的一群,並且環環相扣的捆綁著我們,讓我們找不到任何出路」。 被綁架的世代我感覺到李家同那一代的學者綁架了我們的大學,讓我們落入了「獨尊論文」的困境中動彈不得,然後我們的這一個世代,繼續用學業成績綁住了我們的下一代,讓他們看不到任何的一點點未來。 我再金門教書七年了,七年來,我看過無數放棄自己、放棄未來的學生們。一開始,我也很直覺的認為他們不用功,所以我用「考更多的試、當掉更多的人」來威脅他們、逼迫他們就範。因此我曾經在一門課當中「當掉 27 個學生」。事實上,這已經是放水了,如果按照我理想中的標準,應該是當掉 43 個,只放一個真正學得會的同學過關。 有一次,有三位學生來找我,說他們的成績分別是 54, 55, 56 分,看看我能不能通融一下,將成績加到六十分。我氣炸了,大叫著:「你們認為可以嗎?你們認為可以嗎?可以嗎?」來回答他們,於是他們驚恐的逃開,深怕我的情緒會失控,並且在離開之後議論紛紛。 當我當了某些同學一次、兩次、三次、四次之後,我感覺到有些不安,如果他們真的就是學不會,那我是否要繼續當掉他們,繼續當一輩子。此時,我困惑了! 雖然成績告訴我應該把他們當掉,但是情感與理智卻告訴我不能那樣做。於是,我找來了幾個被三當與四當的學生,問問看到底是甚麼原因。 其中一位幾乎從不上課的女生,告訴了我她的問題。她說自己想要開民宿,他已經準備了好幾年,地點也找好了,租金也談好了,成本、收入、利潤、人力、材料等等,他都已經評估好了。但是,她的父母要他來唸大學,他無法反抗,所以越念越失落,越喊到灰心,甚至感到忿忿不平。 於是我看到他用整學期不來上課進行抗議,把全部心力投入到打工的工作上面,卻不留下任何時間給學校的課程。所以,他被當了,而且不只有一科,而是幾乎每一科能當的都被當了。 我的心整個糾結在一起,因為我想起自己國中二年級時,盡了全力還是學不會二元一次聯立方程式。於是我每天從早到晚都被老師打,因為我的考試成績不好而被每一科的老師用藤條打,我們甚至學會在手上塗抹綠油精,以便稍稍減少一些疼痛的感覺。 有一天,我們的數學老師請假了,來了一位代課老師,這位代課老師剛從學校出來實習,非常的窮困。他從早上不斷的教我們全班聯立方程式的概念與解法,直到我們大部分的同學都瞭解並具有解決聯立方程式問題的能力,他才真正下課,那時已經是晚上六點多了。他問我們有沒有人能帶他回家去吃頓便飯,因為他沒有甚麼錢。 雖然我好想好想舉手,但是我不知道突然帶了老師回家,我的爸媽會有甚麼反應。因此,我竟然沒有舉手,全班也沒有同學舉手,我就這樣眼睜睜的看著這位充滿熱誠的老師,落寞的走了出去。 從此,只要想到這位老師,我就好後悔好後悔,我感覺到我對不起他。因為如果沒有他,我今天不可能站在大學的講台上教書,他救了我的一生,但是我卻不知道他是誰,甚至連請他吃ㄧ頓便飯這麼容易的事都沒有做到。 我想著想著,不禁發呆了半响,當我回神過來看到現在這位被當的同學,我決定要尊重他自己的意願。於是我問他:「你想不想被當掉,你還想念書嗎?」。這位同學說他不想被當掉,不想被退學。於是我狠下心直接將她的成績改為 60 分,完全不管他原本低落的原始成績,因為我無法決定她的未來。因為我面臨到一個兩難的課題:「如果我當掉這位同學,我也將毀了她的一生,他會因為被退學而在家人面前抬不起頭來;但是如果我不當掉她,她將繼續被困在這個她不想念的科系當中,繼續做著不想做的事,耽誤著她自己的青春,浪費他年輕的生命」。我感到迷惑、遲疑、猶豫不決,因為這樣的決定對我來說真的是難以承受之重啊! 後來,我看到更多更多的案例,我感到問題的嚴重性。而且,更糟糕的是那些在課程當中過關的同學,百分之九十都是對這個科系沒有興趣的,他們能夠過關的原因,純粹是因為在考試前被迫看了一點點書而已。因為,這並不是他們想要學習的科目,不是他們有興趣的主題。 在臉書上,我與許多網友們討論了這個問題,我的一位好朋友提出了下列的問題:
對於這點,我有相當不同的看法,因為我知道我們的學生其實各有各的興趣,能力也不比那些學科好的同學差,只是他們不想違反自己的意願,強迫自己去學不想學的東西而已,所以我寫下了這樣一個莫名奇妙的故事。
我還記得,曾經在某個雜誌當中,看過一篇九把刀的專訪,他說自己「線性代數」被當了四次,於是我上網找出了這篇文章:「7.69分上大學,又怎樣? /九把刀」,以下是文章中的某些摘錄片段。
我很能體會九把刀的想法,他非常瞭解這個問題,因為她自己都曾經身陷其中:「大學成績不好又有何仿,那是他們的人生,不是父母的或者是老師的」。
我很認同九把刀的看法,現今台灣的大學已然是一種普及教育,而不再是一種菁英教育。菁英教育要求學生們遵守學校所訂下的遊戲規則,但是在普及教育中,我們的學校卻應該反過來滿足學生們求知的需求,而不是集權式的規定學生們要學甚麼。 在菁英教育的體制下,學生們可以透過「大學」得到更好的工作與職務,他們可以因此而「學會忍耐」,去學習某些自己不想學的東西。但是在普及教育中,學生們看不到「忍耐的理由」,她們只想要按照自己的興趣發展。
九把刀並非學不會線性代數,而是沒有想學會的動力與興趣,因為他得夢想不是成為「交大管理科學系」所預設的那種產業菁英,也正是因此而不願意違背自己的興趣,導致不斷的重修。
交大給的光環確實是很有用的一個優勢,但是我那些身在金門大學 (金門技術學院) 的同學們,她們可以這樣的期待嗎?如果不行,那他們的「競爭力」從何而來呢?
上大學的目的不僅僅是要得到那張文憑而已,更重要的是這四年的生命歷程,豐富了莘莘學子們的人生。九把刀的生命沒有浪費在大學當中,學科成績優秀並不是他在大學當中得到的東西,相反的,他因此而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
雖然這篇文章的文辭不如他回應李家同的那篇優美,但是卻殺氣騰騰,我非常佩服他有膽識講出這些話,特別是自己線性代數被當五次的那一段。 |
大學生的未來,被我們綁架了嗎?
page revision: 43, last edited: 13 Mar 2011 00:04
Post preview:
Close p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