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台灣教育界投下一顆震撼彈 -- 陳鍾誠給「洪朝貴」的回應

散文集

金門大學

大學教育

反對賭場

程式設計

趨勢觀察

創業經營

貨幣經濟

日常生活

法律常識

職場工作

政治社會

中國研究

歷史研究

電腦使用

Make

媒體出版

FB對話

訊息

相關網站

參考文獻

最新修改

簡體版

English

「洪朝貴」 對「為台灣教育界投下一顆震撼彈」的回應

摘要

曾小兔強調: 「論文本身是無罪的。」 但是陳老師並沒有說 「論文不好、 研究不好」。 陳老師說的是: 「問題並不在論文不好,而是 (1) 大家都 (2) 只 做論文這件事, 不只不好,簡直就是糟糕透頂了。」 換個場景更容易了解: 如果有一個社會 (1) 大家都 (2) 只 吃海帶 不吃別的食物, 然後甲跳出來質疑這個 獨 吃海帶的 信仰 風氣, 乙卻反駁: 「海帶很營養、 很重要; 海帶無罪」 顯然這裡的溝通出了一些問題。 (我很愛吃海帶, 所以隨便拿它來作例子 :D )

我的評論:朝貴兄,感謝您啦!您可能不知道,您是我在開放原始碼與創作共用領域的啟蒙恩師,六年前在台東 TANET 會議上,我曾經聽過您的演講,可惜我模模糊糊的忘記聽到了甚麼東西,但是這些東西與當時「劉燈」所講的創作共用理念,都成為我理解開放原始碼領域的墊腳石)

我的評論:當時我對「劉燈」特別有興趣,因為他是「世紀末軟體革命」的三位作者之一,與賀元 1995 年創立資迅人的年經創業家,以及賴明宗都是我們所熟知的天才型程式設計師,劉燈的特別之處是在建中時期即與賀元一同成為程式能力高超的駭客,參見:早熟的黑客——Autrijus 之一 一文。於是在研討會上不斷的觀察劉燈,並且在休息時間找機會與劉燈聊天。所以才會忘記您的演講主題,敬請原諒

李教授認為 「大家都看不見 世界就很安全」 跟曾小兔說的 「留下記錄, 嘉惠後進學者」 似乎有些矛盾, 跟學術論文的根本 — 「同儕審查」 的精神, 似乎也有些矛盾; 反而跟 「見不得人的 DRM 演算法」 比較接近。 那麼, 這類型的論文到底算不算學術論文? 如果算, 那麼 「同儕審查」 算什麼? 如果不算, 那麼收錄 DRM 演算法論文的 SCI 期刊算什麼? DRM 是目前當紅的 「數位內容產業」 與 「電子書」 所不得不談的重要議題; 但是這個極為刺眼的矛盾, 在學術界 — 特別是在演算法領域 — 卻聽不見任何的質疑與批判聲, 這是很有趣的現象。 「獨尊論文」 的風氣, 有沒有讓學術界失去獨立思考能力、 讓學術界遠離社會、 讓學術界停止替社會服務? 「獨尊論文」 的風氣, 有沒有綁住所有的學者 — 特別是資訊學者, 特別是演算法學者 — 讓學術界失去邏輯思考的能力與自省的能力?

獨尊論文, 對社會有沒有傷害?

回到主題。 自由軟體 Sikuli 作者 vgod 則撰寫 「做研究與寫論文」 一文, 以他自己在 MIT 求學的經驗闡述: 寫論文還是很重要的。 「像MIT這種強調”Mind & Hand”(手腦並用)的地方,很多教授都有很強的實作能力, 但他們一手寫程式,另一隻手還是寫論文, 因為他們知道這樣才能得到務實的經驗, 而同時也能把這些貢獻和想法用最有效的方法傳播出去。」 vgod 講的也都很有道理 — 對於 出類拔粹的頂尖高手 而言很有參考價值; 但還是沒抓到陳老師的那一句重點: 「問題並不在論文不好, 而是 (1) 大家都 (2) 只 做論文這件事, 不只不好,簡直就是糟糕透頂了。」 vgod 提到 Richard M. Stallman (我的偶像) 也寫論文, 這就好像是在 「大家只吃海帶」 的例子裡面提到 「某位知名人士也是吃海帶照樣很健康啊」 一樣沒有說服力。 沒錯, 他也吃海帶; 但他吃更多其他東西。 事實上 RMS 的例子, 更突顯了 「只吃海帶」 「獨尊論文」 這個宗教信仰 這個學術風氣與社會的真實需求有多麼脫節。 RMS 的少數幾篇學術論文, 並沒有替他帶來學術地位; 反而是他所從事的社會運動, 替他帶來了崇高的社會地位。

對於出類拔粹的頂尖電腦高手而言, MIT 高材生 vgod 的建議很中肯; 但對於人生精力有限的 絕大多數大學教授 而言, 那些建議與現實生活的距離非常遙遠。 RMS (加註:Richard M. Stallman) 並不在學術界就業, 所以他可以選擇放棄 長期 投身撰寫論文, 改而將精力投入真正有益於社會的自由軟體運動。 從事公民新聞的輔大新聞傳播系 陳順孝老師、 從事環保運動的世新大學行政管理系 杜文苓老師、 還有 「社會運動的年代──晚近二十年來的台灣行動主義」 這本新書當中的多位作者, 這些人既在學術界生存, 但又希望做一些真正貢獻社會的事。 他們面臨一個困境… 中研院社會所蕭新煌所長在書的序言當中這麼說:

另一點有趣的現象是,前四本書的大量作者群中,當年不少是「既學術,也實踐」的類型, 而這本書的作者群卻感受到「想介入,卻力不從心」的困境, 這涉及時下學術界的績效審查制度對正在向上爬升的中、新生代學者的壓力和限制, 以致他們只能「純研究,淺參與」,這種「腦在心不在」 的研究性向跟當年用研究去投入的風格,恐怕有很大不同。 這對社運的發展和社運研究的提升,到底孰優孰劣,恐也是另一個值得思索的課題。

獨尊論文, 對社會有沒有傷害?

我的評論:朝貴兄,您簡直就是我肚子裡的蛔蟲,我這隻孫悟空果然逃不出您這位如來佛的手掌心啊!我想我前一句話還沒講完,您就已經知道我下一句要講甚麼了。

這也難怪,誰叫您是我在開放原始碼與創作共用上的啟蒙恩師呢?我們同樣愛好程式、認同開放原始碼與創作共用、而且都喜歡撰寫網誌與發表文章。換言之,我們根本就是臭味相投、惺惺相惜、而且學術處境類似的同行啊!

不知您是否還記得,六年前在台東大學的 TANET 研討會上,有一個人帶著老婆與六個月大的小孩,然後那個人的老婆拿著相機,簡直就像是來觀光旅行的,還拼命要求要全家與您合照。那個人就是我啦!您想起來了嗎?

我很感謝您在台灣開放原始碼與創作共用領域的努力,如果沒有您,我或許不會踏進這個領域。我相信您的理念:「知識的傳承與散佈,如果不比知識的創新更重要,至少也具有同樣重要的地位」,這就是「教學」與「研究」之間的差異。

而且,論文並不足以代表研究,對於後進國家而言,向先進國家學習才是更為重要的「進步之道」,如果還沒學會走就想要跑或飛,那就必然遭到跌倒或者墬毀的命運,老子所說的「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正是這個道理。

即使是研究,我們也不應該「獨尊論文」,李家同先生感嘆台灣在「電磁學」研究上的實力薄弱,正是這一個道理,電磁學自從在「馬克斯威」手上奠定了基礎以來,在西方世界已經發展了數百年之久,我們如果不能汲取西洋人的智慧結晶,立刻就要去做創新的論文研究,那無疑是「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貪婪舉動,而這正是李家同先生所呼籲的「一切從基本做起」的原因。

那麼,如果不用論文來做為研究的評比,那應該用甚麼做為研究評比的依據呢?關於這點,vgod 也質問過我。我的回答是,論文只是研究的一種形式,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其他種型式的研究可以做,像是撰寫「技術報告」,就更適合我們這樣的後進國家努力投入,因為「技術報告」所研究的對像,正是那些已知且確定的知識,而不是那些等待創新的未知知識。

其實,以動畫設計領域而言,一段教學錄影,一個影片作品,都是某種形式的研究。我非常喜歡 herotw 在 YouTube 上面的那些影片 (您可以在我的網頁 — http://ccckmit.wikidot.com/3d:othervideo 中找到這些影片)。我認為 herotw 自從學生時代就開始探索的那些動畫技術與拍片歷程,絕對可以稱得上是非常好的研究 (在我看來簡直就是偉大的研究)。
可惜的是,學術界難以容納像 herotw (動畫)Mr.J (系統程式) 這樣的人,他們兩位在動畫和系統程式上的能力,是我非常欽佩而且望塵莫及的。我衷心的希望在未來的某一天,中華民國的國立大學也能夠容納像 herotw 與 Mr.J 這樣沒有學位背景的人物,如果這一天真的到來了,我即使在九泉之下也會笑得很開心的。

(喂!李金振校長,潘進儒主任,不知您有沒有收到我的暗示,想辦法把他們兩位聘進來,這兩位仁兄的實力以及在網路上的知名度,保證讓金門大學資訊工程系從此脫胎換骨,成為青年學子心目當中最渴望進入的大學科系。您聽到了嗎?)

我很喜歡用「丐幫」形容開放原始碼社群,然後用「金錢幫」影射那些追逐金錢與股票市場的人士,像是華爾街的那一群人。因為「金錢幫」的人既貪婪又殘酷,只會想辦法從社會的生產體系中,壓榨出他們可以取得的那一部分,然後吸乾抹淨。但是丐幫的人就仁慈多了,他們的幫規第一條就規定了:「有東西一定要分享,而且要放在大家都看得到的地方,任何人都可以免費取用」。

透過這樣的延伸,我寫了一系列的小說,如果朝貴兄有興趣,我想請您看完後給我一些指導,看看哪裡寫得好,哪裡又寫得不夠好,還可以繼續改進的,以下是這些文章的網址。

陳鍾誠小說集:http://ccckmit.wikidot.com/novel:main

感謝您了,朝貴兄,您是我的偶像之一啊!

Facebook

Unless otherwise stated, the content of this page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ShareAlike 3.0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