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鍾誠與九把刀的偶然交錯 -- 原因竟然是李家同

散文集

金門大學

大學教育

反對賭場

程式設計

趨勢觀察

創業經營

貨幣經濟

日常生活

法律常識

職場工作

政治社會

中國研究

歷史研究

電腦使用

Make

媒體出版

FB對話

訊息

相關網站

參考文獻

最新修改

簡體版

English

意外的相遇

雖然「九把刀」並沒有回應我的文章,但是卻因為在不經意的網路時空交錯中,竟然與我的文章連結在一起了,這是網路奇異又神祕的地方,我非常喜歡這樣的特性。

事實上,九把刀是在回應李家同,但是我覺得他表達了我很多的想法,我卻寫不出來,九把刀果然厲害。

九把刀回應李家同的文章請看:世代更替下的寬容,新一代一定要更厲害!

但是,要暸解九把刀,我認為最關鍵的文章是他在 2008 年寫的:7.69分上大學,又怎樣?

以下是我對這兩篇文章的摘要,以及我的評論。

文章一:世代更替下的寬容,新一代一定要更厲害!

李家同又開砲:看九把刀書會變笨

雖然李教授對很多事情的看法跟我不一樣,但基本上我覺得:「年輕人在適應新時代、追逐時代潮流、甚至創造新時代上的能力,原本就是舊世代的人無法追上的。對此,我們應該抱持一份寬容。」

我的評論:這句話讓我對九把刀開始另眼看待,看來,九把刀一點都不膚淺

九把刀,對不起,因為我上次看到的是你的「這些年、二哥哥很想你」,你談的是對一隻狗的感情,但是我可不怎麼喜歡狗啊!

但我媽媽每天只會上我的部落格,看看他兒子又寫了些什麼東西,對她來說這就是網路的全世界。一想到我媽媽,我就覺得我們這個與網路共生的世代, 應該要對無法與網路世界接軌的舊世代多很多的包容心。

李家同教授對許多事情的批判,其實來自於他對許多新事物的不了解, 這一種不了解有時候是很難透過純粹的溝通,得到思想上的和解。--非得透過實際的長期使用不可。

如果你用google去查詢「何謂臉書」,也不過得到一堆定義,但這種了解是非常表面的, 你非得實際去使用一段時間,才能透過社群融入感去體會到為什麼大家都很喜歡透過臉書去聯繫情感、寫文章、舉辦活動等等。

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很難,對我來說,與其教我媽媽如何寫部落格文章,不如我認真多發表文章貼在部落格,給我媽媽看。她高興就可以了。「使用者介面」原本就是一個世代一個世代更替的殘忍真相, 李家同教授也許非常清楚臉書的定義是什麼,但也可能永遠都無法「感受」到臉書是什麼。

我的評論:經典,感同身受

雖然在理智上我無法接受這樣虛無飄渺中射來的一箭,但在情感上我願意去理解李家同教授的憂慮,當他喜歡的文化形式在時代的更替中漸漸失落,新世代的崛起似乎就變成了他想像中的敵人。

我的評論:忍不住想在 facebook 上按下一個讚

但李教授其實可以放心。每一個時代的經典文學,其核心價值講的都是一樣的東西。那就是對生命的熱情,對正義的挺身而出,對善良的讚頌,對邪惡的征伐,對愛情的嚮往,對親情的羈絆,對友情的追憶,對自我認同的不斷反省。

也許我們使用的文字不一樣,也許我們的用典迥異(以前的人用典史記,我們用典海賊王),但一部作品之所以能在當代大放異彩,絕對是因為它與人們心中崇仰的價值強烈呼應。

我的下一個世代作家也會一樣,不是因為我相信他們會比我更強,而是我選擇相信,他們會跟我一樣捍衛我們都相信的純真價值。

我的評論:對生命的熱情正是讓我寫出「震撼彈」三文的原因,我不希望自己的生命被困在論文當中找不到出口,因為那是我的生命,不是李家同這一代學者的生命

李教授也許真的不符合時代了,但他對時代做出了貢獻,應該得到尊重。我想李教授也許可以選擇相信年輕的下一世代,每一個世代都有他們的英雄。上一輩的人把地球弄得很熱,我們這一代被迫開始節能省碳,但下一個世代得發明更厲害的辦法將地球救回來。

我的評論:非常同意,我們應該尊重像李家同這樣有良心的上一代學者,但是這不表示他有權力決定下一代的未來

文章二:7.69分上大學,又怎樣? / 九把刀

我從這個地方開始思考:如果每個人想上大學就可以上大學,而這個機制對服從它的這些大學生來說,是不是對他們的人生有幫助?

如果大部分的人開始發覺,光只是上大學並不會對他們的人生有幫助、實際上也學不到他們想學的東西、就算畢業也得不到好工作的話--他們退出這個「非常普及的大學教育機制」,日積月累下,有沒有辦法改變這個遊戲規則?

也就是說,我覺得那些被媒體點名拿出來討論的低分錄取的學校,他們的存廢,應該由就讀他們學校的學生來決定,應該由幾年下來的畢業生表現而決定。算是一種自然淘汰賽制。

至於有人考了八分就想念大學,那是他的人生,沒妨礙到任何人。

媒體把他想念的科系搞臭了,最好是舉證那個系所的師資有問題(學歷造假、沒發表論文、師生關係很淫亂、系主任收賄這樣的事),至於那個系所就是想低分收學生,他們面對的問題就由他們承受就是了。

我的評論:那是他的人生,沒妨礙到任何人 — 深感同意!

另一方面,我們來想想,大學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

社會在討論這個問題時,都把大學當作是「人力資源產生器」,把從大學畢業的人當作是人生履歷表的第一站:「台大→新竹科學園區宏達電工程師→人生第一台車→人生第一棟房子」。如果這個履歷的第一站,沒辦幫助你取得下一站的門票,例如好的工作,例如好的職稱,就算是失敗的學歷?

但大學給我們的,豈只是學科成績單上的分數?

我的評論:在以前大學很少的時候,我們總是用前途告訴下一代,念大學才有好未來。現在,台灣滿滿都是大學,我們還在用同樣的方式告訴學生,這是全天下最難以置信的謊言。

為了文憑念大學,只是在浪費生命而已。大學的好處,在於過程,而不在於結果。

我是交大畢業的,89級,管理科學系。幸運延畢過一年。

老實說,我當然有能力唸完交大管理科學系開出來的每一個課程,只是大二之後我就對系上開的課失去興趣,因為系上打算製造出來的那種產業精英,跟我原本幻想的、將來想成為的那一種人南轅北轍。

我沒興趣,也就念不好,很多跟數學有關的課我都修了兩次以上,包曉天老師的線性代數我修了五次。包曉天老師的機率我也修了兩次。陳英亮老師的OR(忘記翻成中文怎麼翻了,作業研究?)我修了兩次。王克陸老師教的會計上下兩學期我都只拿到不多不少的六十分。統計我忘了到底修過幾次?想不起來!

我拿到交大文憑的那一天,我深刻了解,交大給我的光環要勝過我真正擁有的競爭力。我只是有能力畢業,但其它呢?不知道的人還以為從交大畢業就很猛了,可我知道我的學科能力弱得驚人。

我的評論:交大的人還有光環可以依靠,那金大的畢業生要依靠甚麼呢?

我不是一個優秀的績優生,但,我熱愛交大。

我真的很喜歡在交大度過的五年時光,我在浩然圖書館、清大的老圖書館度過太多不專心的備考時光,在那裡面擁抱了數量驚人的雜書,看了好多電影。

我在NCTU版上打過十幾次的大規模筆戰。

我愛上過一個女孩,女孩教了我很多事。

我參加了辯論社,雖僅僅一年,但也獲益良多。

打了很多工,遭遇無數事。

更要強調的是,這輩子讓我心智大開的,不是什麼赫赫有名的哲學大師,而是跟我同寢室的室友在無數個徹夜辯論中啟迪了我的思想(我大概也讓他們看到了什麼叫恣意妄為的人生之道),在此同時,我的室友們也用獨特的方式在課業外開創了他們的人生,讓我實際見識到「人的特質」強過「學校加持」。

我的評論:你是否熱愛大學?從上大學的過程當中得到甚麼?有沒有浪費生命?這些,才是上大學的原因。

我那一屆管科系畢業時,同寢室四個人只有一個成績中等,包含我在內的其他三個人,成績都在全系倒數十名內--號稱管科89級成績最爛的寢室。

不過呢,其中一個成績很爛的室友在大學時期就開了一間公司,在我們都還在騎機車吸廢氣的時候,他已買了一台七十幾萬的轎車,每次開同學會就會收到印好他最近開的公司名稱的新名片。

成績最爛的那個,過去幾年在荷蘭的Benq工作,今年申請到華盛頓大學的法律博士的全額獎學金,七月已經搭飛機去過他的唬爛人生。

我在寫小說,老是自稱要藉此征服天下。

沒有愛過交大,我難以成就今天的自己。

我也希望未來某天,交大能以我這個成績很爛的畢業生為傲。

大學,不該只是被當成人力資源的產生器,會這樣想之當然的人,我大概可以想像你的大學生涯只是充滿了哪些東西……沒有不好,每個人都有他的選擇,但要因此輕賤別人,還早!

我的評論:管科89級成績最爛的寢室,那又如何?成績爛並不代表人生就會爛,這是兩回事,我們這些上一代總是要將兩者扯在一起,那正是我們的勢利與偏見。

成績爛唯一代表的事情是 —「不乖」,不乖的人通常不願意接受體制的安排,所以用自己的方法去過大學生活,這些人通常創意十足,像是廣告教父「孫大偉」在學校時,就被老師批評為:「該生素質太差」。其實,孫大偉成績差的原因,正是他厲害的地方,因為他不願意遵守體制,不願意服從師長的指示,不願意為了成績而唸書,當然成績會差,換言之他正是「不乖界」的代表。

這個「不乖的特質」,正是他在廣告界的以突破框架、創意驚人、並且成為廣告教父的根本原因啊!

後記

侯文詠是比九把刀更老的「不乖代表」,他曾經出版過一本相當有趣的書,書名正是:「不乖」。

侯文詠原本是醫生,卻為了寫作的理想而辭掉高薪的醫師工作,這正是侯文詠不乖的表現,我為他鼓掌,我欣賞他。

羅大佑、朱學恆、李宗盛、魏德盛、herotw、jserv 等人,都是不乖的人物,正是因為這些人,讓我們的世界充滿了活力。他們的不乖,讓我們的世界更加多姿多采。

核心文章

  1. 為台灣教育界投下一顆震撼彈! (首篇) -- 陳鍾誠給李家同的一封公開信
  2. 為台灣教育界投下一顆震撼彈!(續篇) -- 陳鍾誠給李家同的第二封公開信
  3. 為台灣教育界投下一顆震撼彈!(最終篇) -- 我的夢想,我的遺書!
  4. 我有一個夢 -- 網路民主軍成立的原因
  5. 台灣科技體系的弱點與斷層
  6. 研究評比 = 論文 + 技術報告 + 作品 + ...

所有文章

  1. 台灣科技體系的弱點與斷層
  2. 台灣的大學教育的經營、機會與困境 (研究報告)
  3. 李家同與陳鍾誠 -- 關心教育、理念不同且互補
  4. 中華民國大學教育的迷思
  5. 學習型學校 (Peter Senge) -- 閱讀筆記
  6. 第五項修練 (Peter Senge) -- 閱讀筆記
  7. 從艋舺黑幫到台灣學術界的兩難之路 -- 陳鍾誠小傳
  8. 金門大學校務討論區
  9. 網路民主軍
  10. 為台灣教育界投下一顆震撼彈!
  11. 關於大學生學習自由的論戰
  12. 如果九級地震發生在台灣?
  13. 陳鍾誠與九把刀的偶然交錯 -- 原因竟然是李家同
  14. 大學生的未來,被我們綁架了嗎?
  15. 我心目中理想的教育方式
  16. 研究評比 = 論文 + 技術報告 + 作品 + ...
  17. 研究生一定要知道的 ─ “秘密”

其他

  1. 相關影片:陳鍾誠的影片作品集
  2. 動畫劇本:「震撼彈 -- 哇ㄌㄟ!」

撰寫中

  1. 中華民國大學評鑑的思考盲點
  2. 大學、教師、學生 -- 自主化改革草案
  3. 陳鍾誠給教育主管的一封公開信

Facebook

Unless otherwise stated, the content of this page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ShareAlike 3.0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