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金門大學大學教育反對賭場程式設計趨勢觀察創業經營貨幣經濟日常生活法律常識職場工作政治社會中國研究歷史研究電腦使用Make媒體出版FB對話訊息相關網站參考文獻最新修改簡體版English |
相關影片:為台灣教育界投下一顆震撼彈!(第一段)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vo9RAU388k 陳鍾誠給李家同的第二封公開信繼上一封給李家同的信 — 「為台灣教育界投下一顆震撼彈!」 之後,我在 email, wikidot 與 facebook 上,收到了一些回應,雖然不能稱得上是很多,但卻也著實不少,其中一篇由某大學的教授所寫的未屬名留言,顯然他知道某些我不知道的內情,該留言的內容如下。
感謝這位未屬名的學者,如果沒有他,我可能不會撰寫這第二封公開信。看來,是我太膚淺了。不過雖然我只在金門大學教了七年,但是我還是可以猜想出這個核心問題的。在這篇文章中,我將試圖解析出這個核心問題,也就是「台灣獨尊論文體制當中的三位一體結構」,這個三位一體結構,就是由「論文型學者、教育機構與期刊出版商」互相鎖定,交互增強的一種動態系統結構。 在這篇文章中,我敬愛的假想敵 — 李家同先生,對不起了,我又得再度借用您的名號,作為我筆下的犧牲品了。請暫時委屈忍耐一下,如果少了您,我將無法繼續撰寫下去,因此只有請您犧牲一下了。 很抱歉,李家同先生,在上一封信當中,我批判了您。但是在這一封信當中,我不只要批判您,還要解構您,拆穿您潛意識中最深層的一面,而這一面或許連您自己都沒有意識到。因為,我們最看不清楚的人,往往就是自己。 試論台灣獨尊論文體制的三位一體結構李家同先生,在您剛到大學教書的那個時代,台灣是沒有甚麼 SCI/EI/SSCI 論文制度的,當時的大學教授簡直就是身在快樂天堂當中,一進大學之後就從副教授做起,過個幾年升教授之後就可以躺著幹了。我想,以您這樣有上進心的學者而言,這種狀況簡直就是自甘墮落,於是您與一群有上進心的學者開始提倡寫論文,並且用論文評價教師的制度,讓台灣的大學教授有些上進心,而不要成為毫無貢獻的一群米蟲。 這個原本立意良善的舉動,卻是造成今日「獨尊論文體制」的罪魁禍首,而且這個體制已經形成三位一體的結構,連中研院院長翁啟惠都無法改變,只能耍耍嘴皮子說這是不公平的。 但是我所說的三位一體的結構到底是甚麼呢?且讓我用稍為學術一點的話來說,請各位看官不要睡著才好。 從您那一代開始提倡撰寫論文開始,就逐漸的出現了一批「論文型的學者」,這批論文型的學者不斷的提倡撰寫論文的重要性。但是到底哪些論文是好論文,哪些論文又是壞論文呢?我們的學者自己辦一些研討會或期刊,然後自己投自己審查,或者許多學者一起辦些不入流的期刊,然後我投給您審查,您投給我審查。這種做法讓大家都能出版自己的論文,於是人人都著作等身,甚至有些人一年出個幾百篇論文,也不足為奇。然後這些人透過互惠社交行為成為鼎鼎大名的學者,我雖然沒有親歷過那個時代,但想必您比我更為瞭解。 您與同時代有上進心的學者,看不慣這些人的欺騙行為,於是開始提倡可以用 SCI/EI/SSCI 這些指標,來做為期刊的評價方式,但是這樣一來,就造成了今日「唯 SCI/EI/SSCI 論文指標是從」的現象,所以也就很少人會用心專研像「電磁學實務、撰寫作業系統、設計一顆 CPU」這樣無法出版論文的研究了,這也正是我說您是「台灣學術界沒有人研究電磁學的始作俑者」的原因了。 但是在現今的台灣,問題不只是 SCI/EI/SSCI 論文指標而已,更嚴重的是體制背後的三位一體結構,也就是由「論文型學者、教育機構與期刊出版商」互相鎖定,交互增強的系統結構。為了清楚的解釋這個問題,我得畫一張動態系統圖,讓大家能夠看清楚整個系統的結構。 圖一、獨尊論文的三位一體結構圖 在這個結構當中,「論文型學者」與「期刊出版商」占據了主動的角色,而「教育部」與「大學」則扮演了被動的角色。以下我將稍微說明一下整個結構的運作機制,以便釐清這些結構成員之間的相互關係。 論文型學者不斷的撰寫可以投稿到 SCI/EI/SSCI 期刊的論文,其目的主要是為了「畢業、升等或者掌握更多的學術資源」。這些論文型學者所撰寫的論文,被投稿到 SCI/EI/SSCI 出版商的期刊當中,並且被強迫將商業授權轉移給這些出版商,讓這些出版商得以透過出版論文或資料庫,以賺取到龐大的利潤。舉例而言,像是 Elsevier 這樣的期刊出版商,就掌握了數千種 SCI/EI 期刊,因而發行價格高昂的紙本期刊給學校的圖書館,或者出租價格昂貴的論文資料庫 — 像是 Science Direct — 給大學而賺取暴利。大學方面則因為論文型學者的要求,以及教育部方面的評鑑壓力而不得不訂購這些昂貴的期刊或資料庫。但是教育部偏偏又將博士生與助理教授等人的升等機制,交給了這些論文型的學者,以畢業口試或同儕評鑑的方式,逼迫這些人必須出版論文,向這些出版商與論文型學者靠攏。 於是就這樣一環扣著一環,環環相扣形成一種牢不可破的論文導向型學術體系,我們的教育成為了論文型學者掌握資源、以及期刊出版商獲取暴利之下的犧牲品。 所以我們再也不敢去寫一個作業系統、設計一顆 CPU 或者是研究電磁學實務這種難以出版論文的研究。因為我們的年輕學者,包含博士生與助理教授們,必須在這個環環相扣的體制當中,想辦法好好的活下去。他們需要畢業、需要升等、需要進一步的發展。於是他們只能選擇跨出那關鍵性的一步,加入那些論文型學者的行列,以便寫出更多可以投到 SCI/EI/SSCI 期刊的論文,然後才能在學術界存好好的活下去。幸運的那一批人,有朝一日將會成為掌握學術資源與審查權的「論文型學者」。 當事情演變到這個地步的時候,您一定會發現到,整個三位一體的循環,形成了一個自我增強的結構。論文型學者勢必越來越多,因為博士生與助理教授們都必須為了存活而放棄自己的理想,投入到論文型學者的行列當中,並且不斷的撰寫論文,然後將商業權力轉移給期刊出版商,讓期刊出版商得以不斷的成長茁壯,賺取更多的利潤。 而我們的教育部與大學呢?則仍然將博士生的畢業審查,以及助理教授們的升等審查權利,交付在這些論文型的學者手中。然後繼續成為共犯結構中的一員,乖乖的將期刊的購買經費、以及資料庫的訂閱費用,交付給那些身在國外的期刊出版商,虛幻的認為這樣就能夠提升學術水準,成為世界上的一流大學。 論文型學者我必須要毫不客氣的指出一點,李家同先生,您正是一位典型的論文型學者,您的英文能力極強、文筆又好、邏輯思路極為清楚、又擅長進行演算法的相關研究,並撰寫英文論文以便發表。而您所培養出來的徒子徒孫們,許多都繼承了您在這方面的優秀能力,於是您在台灣學術界的資訊領域,可以說是桃李滿天下。您就像是台灣資訊領域的掌門人一般,掌握著學術資訊領域的大半片天下,在這個佔據台灣國民生產毛額百分之五十的領域當中,您可以說是學術界的掌門人。 為了避免您過度自謙,不承認自己是學術界資訊領域的掌門人,小弟特別上碩博士論文資料庫去將您的博士生愛徒 (不包含碩士) 全部通通找了出來,列表如下。
熟悉資訊界學術領域的人都會非常驚訝於這一張表格,您的博士級子系門生竟然達到 34 位,而且個個都是傑出的「論文型學者」,其中還不乏曾經教過小弟的許多老師在內,像是張瑞川、曾憲雄、施仁忠等。如果再算進這些子系弟子的博士生,也就是您的孫系門生,那麼您在台灣的博士級門徒恐怕有五百人以上,這些人目前都在各個大學位居要津,甚至有些是掌握國家型計畫的學者。況且我們還完全沒有算到您的碩士級門生,如此,您還能不承認自己是資訊領域的掌門人嗎?
當然,我不能說演算法之類的研究一點都不重要,但是我必須要說的是,演算法的研究正是資訊領域最偏「論文導向」的研究領域之一。演算法學派的學者,正是典型的「論文型學者」,而您所培養出來的徒子徒孫們,都是從接受成為一個「論文型學者」的訓練出發,而不是從一個「程式設計師」的訓練做起的。他們正是極端重視理論卻又對實作無能為力的一群,而這種極度重視理論的特性,正是台灣當今學術界最大的問題,我們的學術研究當然就無法與產業界相結合,所有的研究都只能在理論層次上面進行,而忽略了實務與設計的重要性了。 從以上的分析當中,我們也看到了一件可悲的事實。您正是這上述三位一體結構背後的重要推手,讓我們的學術界困在這樣一個僵局當中無法掙脫出來。於是在您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嚴重的衝突,這個衝突正是我之所以撰寫這兩篇文章的重要原因。您認為「一切都應當從基本做起」,我們應該「向下扎根」,想辦法讓學生們從小就具有「語文、閱讀、寫作、邏輯思考」等等的基本能力。 我不否認這些基本能力的重要性,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忽略每個人天賦與興趣上的差異。有些人擅長撰寫論文、但是有些人擅長撰寫程式;有些人擅長語文、但是有些人擅長表演;有些人喜歡學術研究、但是也有些人喜歡表演魔術。如果我們要求那些喜歡寫程式的人去寫論文,他們將會痛苦萬分,即使勉強寫了出來,也不會是優秀的論文,無法成為優秀的學者。您只能將一個優秀的程式設計師變成一個不入流的演算法研究者,但是不能讓他成為一個優秀的論文型學者。 我相信學術的多樣性,以及學生興趣的多樣性,是民主社會體制下最大的教育資產。台灣在社會的多樣性上比中國大陸更為豐富,這是我們民主社會先天就具有的重要資產。當我們以要求所有的學者都去寫論文時,正是在快速摧毀著台灣學術界的多樣性。而當我們要求所有的學生都必須要具備某些基本能力的同時,其效果正是強迫所有的學生去學習一些同樣的東西,而這些我們認為很重要的東西,正是摧毀他們學習興趣的最大武器。 一個小小的呼籲既然李家同先生您是台灣資訊學術的掌門人,或者稱為始祖,而且是重要的論文型學者。那麼,您就有責任出來解決這個問題。在上述獨尊論文的三位一體結構當中,您與您的徒子徒孫們,已然成為了結構當中最重要且關鍵的一環。 李家同先生的學問淵博,想必聽過一個連小學生都知道的寓言,那就是「周處除三害」的故事。在現在這個故事當中,您已然成為了「唯論文獨尊三位一體結構中的周處」。請問您到底會怎麼做呢?我想這將嚴重的考驗著您的智慧。 我當然不會要求您要將自己除掉,因為這樣整個獨尊論文的體系仍然存在,整個三位一體的結構不會有任何的改變。 您既然是結構當中重要的一個成員,您自然就掌握了破解此一結構的方法。「解鈴還須繫鈴人」,我衷心的期待著您的回應! 金門大學 資訊工程系 陳鍾誠 2011 年 3 月 2 日 參考文獻
回應與討論5566 (guest) 1 Apr 2011, 18:24 GMT+0800
陳鍾誠的回應:
核心文章
所有文章
其他
撰寫中 |
為台灣教育界投下一顆震撼彈!(續篇)
page revision: 0, last edited: 16 Apr 2011 02:44
Post preview:
Close p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