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台灣教育界投下一顆震撼彈!(續篇)

散文集

金門大學

大學教育

反對賭場

程式設計

趨勢觀察

創業經營

貨幣經濟

日常生活

法律常識

職場工作

政治社會

中國研究

歷史研究

電腦使用

Make

媒體出版

FB對話

訊息

相關網站

參考文獻

最新修改

簡體版

English

相關影片:為台灣教育界投下一顆震撼彈!(第一段)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vo9RAU388k
相關影片:為台灣教育界投下一顆震撼彈!(第二段)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iT2q8dz-w8
相關影片:為台灣教育界投下一顆震撼彈!(第三段)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Q6ajowEw7A

陳鍾誠給李家同的第二封公開信

繼上一封給李家同的信 — 「為台灣教育界投下一顆震撼彈!」 之後,我在 email, wikidot 與 facebook 上,收到了一些回應,雖然不能稱得上是很多,但卻也著實不少,其中一篇由某大學的教授所寫的未屬名留言,顯然他知道某些我不知道的內情,該留言的內容如下。

呵呵,我覺得你也不過看到最後的結果以及淺層的問題。真正的問題核心遠比你所觀察的還要嚴重。我也在大學教了快二十年的資訊課程,對於李家同這類的貨色,我想根本不能算是始作俑者;充其量他只是共犯結構中的一環。

感謝這位未屬名的學者,如果沒有他,我可能不會撰寫這第二封公開信。看來,是我太膚淺了。不過雖然我只在金門大學教了七年,但是我還是可以猜想出這個核心問題的。在這篇文章中,我將試圖解析出這個核心問題,也就是「台灣獨尊論文體制當中的三位一體結構」,這個三位一體結構,就是由「論文型學者、教育機構與期刊出版商」互相鎖定,交互增強的一種動態系統結構。

在這篇文章中,我敬愛的假想敵 — 李家同先生,對不起了,我又得再度借用您的名號,作為我筆下的犧牲品了。請暫時委屈忍耐一下,如果少了您,我將無法繼續撰寫下去,因此只有請您犧牲一下了。

很抱歉,李家同先生,在上一封信當中,我批判了您。但是在這一封信當中,我不只要批判您,還要解構您,拆穿您潛意識中最深層的一面,而這一面或許連您自己都沒有意識到。因為,我們最看不清楚的人,往往就是自己。

試論台灣獨尊論文體制的三位一體結構

李家同先生,在您剛到大學教書的那個時代,台灣是沒有甚麼 SCI/EI/SSCI 論文制度的,當時的大學教授簡直就是身在快樂天堂當中,一進大學之後就從副教授做起,過個幾年升教授之後就可以躺著幹了。我想,以您這樣有上進心的學者而言,這種狀況簡直就是自甘墮落,於是您與一群有上進心的學者開始提倡寫論文,並且用論文評價教師的制度,讓台灣的大學教授有些上進心,而不要成為毫無貢獻的一群米蟲。

這個原本立意良善的舉動,卻是造成今日「獨尊論文體制」的罪魁禍首,而且這個體制已經形成三位一體的結構,連中研院院長翁啟惠都無法改變,只能耍耍嘴皮子說這是不公平的

但是我所說的三位一體的結構到底是甚麼呢?且讓我用稍為學術一點的話來說,請各位看官不要睡著才好。

從您那一代開始提倡撰寫論文開始,就逐漸的出現了一批「論文型的學者」,這批論文型的學者不斷的提倡撰寫論文的重要性。但是到底哪些論文是好論文,哪些論文又是壞論文呢?我們的學者自己辦一些研討會或期刊,然後自己投自己審查,或者許多學者一起辦些不入流的期刊,然後我投給您審查,您投給我審查。這種做法讓大家都能出版自己的論文,於是人人都著作等身,甚至有些人一年出個幾百篇論文,也不足為奇。然後這些人透過互惠社交行為成為鼎鼎大名的學者,我雖然沒有親歷過那個時代,但想必您比我更為瞭解。

您與同時代有上進心的學者,看不慣這些人的欺騙行為,於是開始提倡可以用 SCI/EI/SSCI 這些指標,來做為期刊的評價方式,但是這樣一來,就造成了今日「唯 SCI/EI/SSCI 論文指標是從」的現象,所以也就很少人會用心專研像「電磁學實務、撰寫作業系統、設計一顆 CPU」這樣無法出版論文的研究了,這也正是我說您是「台灣學術界沒有人研究電磁學的始作俑者」的原因了。

但是在現今的台灣,問題不只是 SCI/EI/SSCI 論文指標而已,更嚴重的是體制背後的三位一體結構,也就是由「論文型學者、教育機構與期刊出版商」互相鎖定,交互增強的系統結構。為了清楚的解釋這個問題,我得畫一張動態系統圖,讓大家能夠看清楚整個系統的結構。

sci3in1.png

圖一、獨尊論文的三位一體結構圖

在這個結構當中,「論文型學者」與「期刊出版商」占據了主動的角色,而「教育部」與「大學」則扮演了被動的角色。以下我將稍微說明一下整個結構的運作機制,以便釐清這些結構成員之間的相互關係。

論文型學者不斷的撰寫可以投稿到 SCI/EI/SSCI 期刊的論文,其目的主要是為了「畢業、升等或者掌握更多的學術資源」。這些論文型學者所撰寫的論文,被投稿到 SCI/EI/SSCI 出版商的期刊當中,並且被強迫將商業授權轉移給這些出版商,讓這些出版商得以透過出版論文或資料庫,以賺取到龐大的利潤。舉例而言,像是 Elsevier 這樣的期刊出版商,就掌握了數千種 SCI/EI 期刊,因而發行價格高昂的紙本期刊給學校的圖書館,或者出租價格昂貴的論文資料庫 — 像是 Science Direct — 給大學而賺取暴利。大學方面則因為論文型學者的要求,以及教育部方面的評鑑壓力而不得不訂購這些昂貴的期刊或資料庫。但是教育部偏偏又將博士生與助理教授等人的升等機制,交給了這些論文型的學者,以畢業口試或同儕評鑑的方式,逼迫這些人必須出版論文,向這些出版商與論文型學者靠攏。

於是就這樣一環扣著一環,環環相扣形成一種牢不可破的論文導向型學術體系,我們的教育成為了論文型學者掌握資源、以及期刊出版商獲取暴利之下的犧牲品。

所以我們再也不敢去寫一個作業系統、設計一顆 CPU 或者是研究電磁學實務這種難以出版論文的研究。因為我們的年輕學者,包含博士生與助理教授們,必須在這個環環相扣的體制當中,想辦法好好的活下去。他們需要畢業、需要升等、需要進一步的發展。於是他們只能選擇跨出那關鍵性的一步,加入那些論文型學者的行列,以便寫出更多可以投到 SCI/EI/SSCI 期刊的論文,然後才能在學術界存好好的活下去。幸運的那一批人,有朝一日將會成為掌握學術資源與審查權的「論文型學者」。

當事情演變到這個地步的時候,您一定會發現到,整個三位一體的循環,形成了一個自我增強的結構。論文型學者勢必越來越多,因為博士生與助理教授們都必須為了存活而放棄自己的理想,投入到論文型學者的行列當中,並且不斷的撰寫論文,然後將商業權力轉移給期刊出版商,讓期刊出版商得以不斷的成長茁壯,賺取更多的利潤。

而我們的教育部與大學呢?則仍然將博士生的畢業審查,以及助理教授們的升等審查權利,交付在這些論文型的學者手中。然後繼續成為共犯結構中的一員,乖乖的將期刊的購買經費、以及資料庫的訂閱費用,交付給那些身在國外的期刊出版商,虛幻的認為這樣就能夠提升學術水準,成為世界上的一流大學。

論文型學者

我必須要毫不客氣的指出一點,李家同先生,您正是一位典型的論文型學者,您的英文能力極強、文筆又好、邏輯思路極為清楚、又擅長進行演算法的相關研究,並撰寫英文論文以便發表。而您所培養出來的徒子徒孫們,許多都繼承了您在這方面的優秀能力,於是您在台灣學術界的資訊領域,可以說是桃李滿天下。您就像是台灣資訊領域的掌門人一般,掌握著學術資訊領域的大半片天下,在這個佔據台灣國民生產毛額百分之五十的領域當中,您可以說是學術界的掌門人。

為了避免您過度自謙,不承認自己是學術界資訊領域的掌門人,小弟特別上碩博士論文資料庫去將您的博士生愛徒 (不包含碩士) 全部通通找了出來,列表如下。

年度 博士畢業生 博士論文題目
72 張端川 幾何的最近點問題
73 曾憲雄 平行排序方法
73 唐傳義 一些平行計算方法的設計策略
75 施仁忠 平面圖上計算幾何問題研究
75 王家祥 超大型積體電路中通道線路最佳化配置問題研究
75 嚴劍琴 完美控制問題的演算法
76 張瑞雄 不同能力的人的工作分配問題
76 高明達 直角距離之m中心問題的演算法
76 楊昌彪 基於廣播通訊的平行計算方法
76 曾怜玉 超尼克集問題難度—在衡量平行計算方法之時間複雜度下取代對數記憶體完備性的一種新觀念
76 何錦文 與CHORDAL-GRAPH 有關的一些快速平行計算方法
76 王有禮 線段交點問題之研究
77 戴顯權 控制的變數排列與反相轉換作用於布林函數之研究
77 傅志忠 動態計算幾何之研究
77 余明興 圓弧圖形上某些問題的平行演算法
78 劉文卿 直邊多邊形最佳分割問題之研究
78 張貿翔 k-相對鄰近圖及其在歐幾里德瓶頸最佳化問題之應用
78 梁秋國 二群集問題之研究
79 徐熊健 一些組合問題的向量化
79 胡大雄 自動定理證明方法之平均狀況分析與研究
79 林祝興 計算機系統中資料安全控制策略之研究
79 黃瑞榮 一般化分割後解決法在NP-HARD 問題上的應用
79 粱秋國 二群集問題之研究
79 許芳榮 一些多邊形可見性問題之平行演算法
81 李中原 霍菲爾德聯想記憶體之動態行為分析
81 張儀興 依辭典編纂的次序產生所有最大獨立集合
82 彭振興 延伸樹辨識問題之研究
82 王德鵬 最少轉折點問題之研究
82 陳志瀅 部份吻合擷取及區間擷取的檔案結構之設計
83 廖本丞 每個合作群警衛數大於k之最少警衛問題之研究
87 黃建宏 不完整超立方體上包含任意大小之不完整二元樹及循環之研究
87 林振盛 樹的循序演算法平行化之研究
87 趙孝蜀 排列圖之研究
87 吳坤熹 漢米爾頓路徑問題之複雜度與近似度分析

熟悉資訊界學術領域的人都會非常驚訝於這一張表格,您的博士級子系門生竟然達到 34 位,而且個個都是傑出的「論文型學者」,其中還不乏曾經教過小弟的許多老師在內,像是張瑞川、曾憲雄、施仁忠等。如果再算進這些子系弟子的博士生,也就是您的孫系門生,那麼您在台灣的博士級門徒恐怕有五百人以上,這些人目前都在各個大學位居要津,甚至有些是掌握國家型計畫的學者。況且我們還完全沒有算到您的碩士級門生,如此,您還能不承認自己是資訊領域的掌門人嗎?

如果您是李家同的子系與孫系門生,而且很有耐心的讀到了這裡,我料想您必然恨得牙癢癢的,腦袋中浮現出把我碎屍萬段的畫面。關於這點,小弟如果說不害怕,那肯定是騙人的,我現在的右手可是一邊發抖一邊寫字,還得拼命的告訴自己不要害怕,猛做深呼吸才能繼續撰寫下去呢?

反正我也不想升等了,不如就一口氣把所有人都得罪光好了。

即便如此,小弟仍然是個孬種,我仍然害怕有人不只要卡住升等這一關,還會想辦法趕我出去,讓我在學術界混不下去。

雖然我不希望這樣的悲劇出現在我身上,但是天生的叛逆性格,讓我不吐不快。如果這件事情終將會發生,就讓我早死早超生好了。

自言自語:奇怪的是,我竟然沒有看到我的演算法老師陳健輝在您的徒弟名單當中,因為我曾經在您的文章中提到他是您的門生,這讓我誤以為您是他的指導教授,結果他的指導教授竟然是陳茂生。陳健輝 75年畢業,研究的題目是「平行計算方法設計之研究」,這也同樣是屬於演算法學派的一個題目。

於是我大膽的進行一個不太可信的推論,當年在「清華大學計算機管理決策研究所」當中,您應該曾經擔任過所長之類的重要職務,並且因此而培養了一大群演算法學派的學生,可見這個台灣演算法學派的始祖,果然應該非您莫屬了。

當然,我不能說演算法之類的研究一點都不重要,但是我必須要說的是,演算法的研究正是資訊領域最偏「論文導向」的研究領域之一。演算法學派的學者,正是典型的「論文型學者」,而您所培養出來的徒子徒孫們,都是從接受成為一個「論文型學者」的訓練出發,而不是從一個「程式設計師」的訓練做起的。他們正是極端重視理論卻又對實作無能為力的一群,而這種極度重視理論的特性,正是台灣當今學術界最大的問題,我們的學術研究當然就無法與產業界相結合,所有的研究都只能在理論層次上面進行,而忽略了實務與設計的重要性了。

從以上的分析當中,我們也看到了一件可悲的事實。您正是這上述三位一體結構背後的重要推手,讓我們的學術界困在這樣一個僵局當中無法掙脫出來。於是在您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嚴重的衝突,這個衝突正是我之所以撰寫這兩篇文章的重要原因。您認為「一切都應當從基本做起」,我們應該「向下扎根」,想辦法讓學生們從小就具有「語文、閱讀、寫作、邏輯思考」等等的基本能力。

我不否認這些基本能力的重要性,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忽略每個人天賦與興趣上的差異。有些人擅長撰寫論文、但是有些人擅長撰寫程式;有些人擅長語文、但是有些人擅長表演;有些人喜歡學術研究、但是也有些人喜歡表演魔術。如果我們要求那些喜歡寫程式的人去寫論文,他們將會痛苦萬分,即使勉強寫了出來,也不會是優秀的論文,無法成為優秀的學者。您只能將一個優秀的程式設計師變成一個不入流的演算法研究者,但是不能讓他成為一個優秀的論文型學者。

我相信學術的多樣性,以及學生興趣的多樣性,是民主社會體制下最大的教育資產。台灣在社會的多樣性上比中國大陸更為豐富,這是我們民主社會先天就具有的重要資產。當我們以要求所有的學者都去寫論文時,正是在快速摧毀著台灣學術界的多樣性。而當我們要求所有的學生都必須要具備某些基本能力的同時,其效果正是強迫所有的學生去學習一些同樣的東西,而這些我們認為很重要的東西,正是摧毀他們學習興趣的最大武器。

一個小小的呼籲

既然李家同先生您是台灣資訊學術的掌門人,或者稱為始祖,而且是重要的論文型學者。那麼,您就有責任出來解決這個問題。在上述獨尊論文的三位一體結構當中,您與您的徒子徒孫們,已然成為了結構當中最重要且關鍵的一環。

李家同先生的學問淵博,想必聽過一個連小學生都知道的寓言,那就是「周處除三害」的故事。在現在這個故事當中,您已然成為了「唯論文獨尊三位一體結構中的周處」。請問您到底會怎麼做呢?我想這將嚴重的考驗著您的智慧。

我當然不會要求您要將自己除掉,因為這樣整個獨尊論文的體系仍然存在,整個三位一體的結構不會有任何的改變。

您既然是結構當中重要的一個成員,您自然就掌握了破解此一結構的方法。「解鈴還須繫鈴人」,我衷心的期待著您的回應!

金門大學 資訊工程系 陳鍾誠 2011 年 3 月 2 日

參考文獻

  1. 李家同先生的子系博士弟子之博士論文列表 — DoctorStudentOfJTLee.doc

回應與討論

5566 (guest) 1 Apr 2011, 18:24 GMT+0800

你的文章大部分我都認同 不過有些地方你稍嫌武斷我想稍微提出來討論 或是有些地方我也有依些感想
你的文章列出很李家同博班生的資料 你還提到

"您所培養出來的徒子徒孫們,都是從接受成為一個「論文型學者」的訓練出發,而不是從一個「程式設計師」的訓練做起的。他們正是極端重視理論卻又對實作無能為力的一群"

這點老實講我不太認同 簡單來說 妳怎麼知道 他們對實作"無能為力" :)

說不定這些徒子徒孫很多程式實作都比你我還好 寫過的程式行數八成還比我們多
別忘了他們可能很多大學都台清交電資科系畢業 是很聰明的 也受過紮實的訓練
我也認識幾個sci發不少 但也蠻會寫程式的教授

我倒認為這些教授有一些倒還比較是屬於某部落客所提的 "理論跟實務兼具者" <=這邊的實務是只會寫程式

而且說實在的 很多演算法的理論 其實都需要寫程式來模擬跟驗證 說不定的人家的論文背後都寫了一堆程式碼咧

如果你說的"他們對實作無能為力" 是指他們可能幾百年沒下海寫過程式了 這是當然
不過你怎麼知道他們現在開始重新寫 說不定到時候還是寫得呱呱叫 :)

如果你說的"他們對實作無能為力"不是只光寫程式 而是包含軟體專案管理的能力 那麼這些徒子徒孫確實應該幾乎都沒有
因為他們八成都在學界寫論文 沒去軟體公司待過
但你怎麼又知道如果他們今天跳槽去業界作了 依他們的能力 沒有辦法在實務方面表現突出呢

如果你說的"他們對實作無能為力"是指這些教授們不能改變學術界重純理論研究的現況 那我這當然同意 因為這也是你的看法
不過就像部落客講的 純理論的東西說不定有朝一日 也會變成實作 變成商品 妳怎麼知道 "漢米爾頓路徑問題之複雜度與近似度分析"
或是 "最少轉折點問題之研究" 這種光看標題都看不太懂的題目可能數年後會被實作某個搜尋引擎或是某個作業系統背後的理論基礎
(舉例來說 Google 的PageRank演算法 :)

你又提到
"而這種極度重視理論的特性,正是台灣當今學術界最大的問題,我們的學術研究當然就無法與產業界相結合,所有的研究都只能在> 理論層次上面進行,而忽略了實務與設計的重要性了。"

我覺得問題不是只出在在理論極不極端上 相對的 我認為是理論能不能跟實務設計相結合的問題
以前一段提到的PageRank演算法 本身是理論 但是Google可以實作在網頁跟搜尋引擎
這才是最成功的地方 並不是說極度重視理論的問題 (pagerank 就不是極端理論下的成果嗎 : ) )
微軟,intel, google, yahoo等私人企業都有研究部門 其理論研究的深度我想也不輸給一般大學資訊系 (可能還勝過不少) 也常看到他們的paper出現在期刊上面 但他們就有辦法把理論商品化 (我相信不是全部 不過至少有)
這一點是台灣目前作不到的 因為台灣的資訊業生態 讓台灣大學資訊研究少有跟業界合作的經驗 美國還蠻常見的 因為教授要去接計畫拿funding 而企業是最好找錢的管道 (聽說美國教授升等是要看你接的計畫品質而非看論文) 所以當然就如同你講 只能作一些純理論的研究

最後你又提到
"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忽略每個人天賦與興趣上的差異。有些人擅長撰寫論文、但是有些人擅長撰寫程式;有些人擅長語文、但是有> 些人擅長表演;有些人喜歡學術研究、但是也有些人喜歡表演魔術。如果我們要求那些喜歡寫程式的人去寫論文,他們將會痛苦萬> 分,即使勉強寫了出來,也不會是優秀的論文。"
這一段我不是不認同 但我只是想說 每個人可能有不同天複跟興趣的差異 但人不可能只想依自己的興趣而活 有時候要求人去作不喜> 歡的事情是必要的 原因很多 賺錢也許是一個最好的理由 (我想很多業界程式設計師我想他們的興趣應該也不是寫程式 很多大學教授的興趣應該也不是出論文或教書 純粹養家活口罷了) 有時候去強求人作事情 有些時候也不一定是壞事 說不定pagerank的作者也不喜歡研究演算法 他也是痛苦萬分的被指導教授逼出來的 who knows : )

"您只能將一個優秀的程式設計師變成一個不入流的演算法研究者,但是不能讓他成為一個優秀的論文型學者。"
最後這邊我想請問你 以指導教授的角度 沒有辦法把討厭作研究的程式設計師變成一流的論文型學者or演算法研究者
這是天賦興趣不同的必然結果還是只是指導教授太遜沒能力?

陳鍾誠的回應:

感謝您:回覆 5566 (guest) !

我很高興能看到有像您這樣中肯的意見!

關於以下這句話:

"您所培養出來的徒子徒孫們,都是從接受成為一個「論文型學者」的訓練出發,而不是從一個「程式設計師」的訓練做起的。他們正是極端重視理論卻又對實作無能為力的一群"

我認為真的有失偏頗,特別是「他們正是極端重視理論卻又對實作無能為力的一群」這句話,我想是過頭了,其實像張瑞川、曾憲雄等人都是我的老師,而張瑞川的整個研究都建構在堅強的實務基礎上,這點我自己是非常清楚的,所以我想在此為這句偏頗的話道歉!

另外,您所說的 PageRank 這個方法我也研究過,確實是理論與實務結合的良好範例,感謝您的提供。

最後,針對 "您只能將一個優秀的程式設計師變成一個不入流的演算法研究者,但是不能讓他成為一個優秀的論文型學者。" 這句話,我想澄清一點:

老師其實只能傳達知識給學生,但是卻不能強迫學生吸收這些知識。因此,如果一位學生願意從程式設計師進入論文研究領域,而且願意接受老師的指導,那麼確實有可能成為一位非常優秀的論文型學者,而且應該也不只是「論文型學者」,因為他將會變成一位「論文強實作能力又強」的大師級人物。

但是如果學生不想學老師的那一套,那我想任何老師都無法強迫學生從程式設計師轉變為論文型學者,如果硬灌或強逼,只會讓這個學生從此對學校與老師感到失望而已。

同樣的,對一位大學教師而言,除非他能開始並且享受寫論文的樂趣,否則如果只是升等制度硬逼他去寫論文,那他就會成為「假性的論文型學者」,為了發表論文而無所不用其極,像是刻意衝高論文數量,將明明是實作的舊東西 (應該寫成技術報告或書籍的那種),包裝改寫為論文,然後逼迫碩博士生去為他寫論文,將學生當成廉價勞工,而忘記了大學教育的目的到底是甚麼,只是任由自己的私利主宰了整個思維邏輯而已。

因此,我想說的是:「學校、老師、與我們整個教育體制,應當尊重學生的學習自主權,也應當尊重教師的研究自主權,而不是用 SCI/EI/SSCI 綁住升等機制,然後箝制教師的研究自主權,同時也箝制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權 (因為大學當中將缺乏某些無法寫論文領域的老師,像是動畫設計、電影、…)。

核心文章

  1. 為台灣教育界投下一顆震撼彈! (首篇) -- 陳鍾誠給李家同的一封公開信
  2. 為台灣教育界投下一顆震撼彈!(續篇) -- 陳鍾誠給李家同的第二封公開信
  3. 為台灣教育界投下一顆震撼彈!(最終篇) -- 我的夢想,我的遺書!
  4. 我有一個夢 -- 網路民主軍成立的原因
  5. 台灣科技體系的弱點與斷層
  6. 研究評比 = 論文 + 技術報告 + 作品 + ...

所有文章

  1. 台灣科技體系的弱點與斷層
  2. 台灣的大學教育的經營、機會與困境 (研究報告)
  3. 李家同與陳鍾誠 -- 關心教育、理念不同且互補
  4. 中華民國大學教育的迷思
  5. 學習型學校 (Peter Senge) -- 閱讀筆記
  6. 第五項修練 (Peter Senge) -- 閱讀筆記
  7. 從艋舺黑幫到台灣學術界的兩難之路 -- 陳鍾誠小傳
  8. 金門大學校務討論區
  9. 網路民主軍
  10. 為台灣教育界投下一顆震撼彈!
  11. 關於大學生學習自由的論戰
  12. 如果九級地震發生在台灣?
  13. 陳鍾誠與九把刀的偶然交錯 -- 原因竟然是李家同
  14. 大學生的未來,被我們綁架了嗎?
  15. 我心目中理想的教育方式
  16. 研究評比 = 論文 + 技術報告 + 作品 + ...
  17. 研究生一定要知道的 ─ “秘密”

其他

  1. 相關影片:陳鍾誠的影片作品集
  2. 動畫劇本:「震撼彈 -- 哇ㄌㄟ!」

撰寫中

  1. 中華民國大學評鑑的思考盲點
  2. 大學、教師、學生 -- 自主化改革草案
  3. 陳鍾誠給教育主管的一封公開信

Facebook

Unless otherwise stated, the content of this page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ShareAlike 3.0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