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資本主義的未來

筆記書

閱讀筆記

關注焦點

學習領域

常用資源

閱讀雜誌

影音紀錄

達人朋友

生活購物

訊息

相關網站

參考文獻

最新修改

簡體版

English

  • The Future of Capitalism – Lester C. Thurow
  • 資本主義的未來 — 梭羅

五大板塊

1. 資訊與知識產業的興起 – 無地理限制的公司。

  • 在知識產業時代,由於資本和勞動之間的差別不復存在,它們之間的比例也就不再是具有意義的變數。
  • 比較利益論仍然能夠成立,但一個國家的比較利益是由該國所從事的行為所造就的,確切的說是這個國家進行了哪方面的投資活動。
  • 那些有能力將全球所必須的技術整合一體的人,合該他們是收入最高的知識工作者 – 是菁英中的菁英。
  • 一個人的辦公室是其安樂窩。僅以一紙命令要人放棄其私人辦公室,會掀起一場革命。成功者將屬於那些能改變這種社會現象方法的人。
  • 電子媒體固然可以進行邏輯表達,但用來挑動情緒原比傳達邏輯信息更為方便。從書寫文字到視聽傳媒的轉變正在改變著我們的各種思維和處事的方式。大眾在邏輯上所抵制的,卻在情感上予以接受。
  • 傳媒成了世俗上的宗教,他作為左右我們大腦中認知真實事物的主導力量,基本取代了歷史、民族文化、真正的宗教信仰、家庭、以及朋友。
  • 雖然資本主義與電視文化因為賺錢而彼此適應,但他們的價值觀卻完全相反,資本主義若想存活,就必須投資在未來。
  • 現在電子技術促成了徹底的個人主義。與其說是國家領袖控制了大眾文化,不如說是大眾文化在控制國家領袖。
  • 電視不再反應事實,他就是事實。
  • 獎勵發明的極大化將要求長時間、嚴格執行壟斷權,而獎勵傳播知識的極大化將要求便利和免費的複製,專利和版權在這兩者之間始終處於內部緊張狀態。
  • 有了現代通訊技術,智能不必及群集在一起,資產之間的溝通比資產的集中性更為重要。
  • 人力資本與實物資本有三點主要的不同 (1) 人力資本不能佔有,資本家不會對不能佔有的東西進行投資。(2) 人力資本的投資常常比資本主義所允許的時間視野要長遠的多。 (3) 知識投資必須做到足以產生人工智能產業,而他只能在社會的範疇下進行,這與資本主義的個人主義取向完全不同。
  • 私人資本主義的時間視野實在太短,以致於無法適應教育的時間常數。

2. 共產主義的終結 – 習於被統治的人與土地加入資本市場。

  • 一場結束共產主義的地震,讓十九億人墜入了資本主義的世界。
  • 共產主義與儒家文化在教育上扮演了彼此強化的角色。

3. 成長、移民潮與老化 – 富裕而不工作的年老人口 vs. 實質工資的下降

  • 出生在人口成長率快速的窮國人民終將死在窮國之中。移民的動機有部分是為了能在第一世界取得高收入所吸引,另一部份是由於第三世界的惡劣條件所推。
  • 貧富差距的增大,多數人實質工資持續下滑。
  • 企業改造中裁減人力是一種技巧,使全職性工作變為兼職性工作。
  • 經濟賽局的核心由『工作』轉向『』
  • 無所事事的無產階級,家庭不再能照顧自己,最大的原因在於經濟體制
    • 柯林頓:『在我們的社會中,有一群人沒有明確的謀生方式,…這些被拋棄和退出社會的人,他們是八十年代容景所遺棄的一群,並且目前生活在與世界隔絕當中。他們不投票、不工作、不舉發犯罪、不必送他們的孩子上學,而且有時甚至沒有一部電話來接聽別人的呼叫。在他們所生活的真空中,社會能否對他們有甚麼要求或有無全力來監控他們就不是很清楚了』
  • 家庭結構的瓦解是世界性的,原因是:男性充當主要供應者的能力變小了,加上兒童比以前需要費用更多、時間更長的教育,以及少年兒童做鐘點工或季節工來補貼家用收入的機會越來越少,兒童以不成其為『利潤中心』而變做『成本中心』。
  • 今天的社會無法把男人造就成父親,男人退出了家庭。為一個家庭做出必要的犧牲需要有一個社會價值來支撐,然而催生這個社會價值的壓力從何而來?流行的價值觀要求選擇而不是約束。天性造就了母親,但是社會不得不造就父親。
  • 具『競爭力的個人主義』的增長是以『家庭連帶責任』的消失為代價。以『我』為主的消費文化驅逐了以『我們』為主的投資文化。
  • 歷史上從來沒有單親成為社會通則,但一個人掙錢的中產階級家庭已經滅跡。

4. 各國經濟往來的全球化走向 – 國家分裂、區域貿易集團增長。

  • 消費者究竟在擁有之前或之後付款,可謂極具關鍵。如果消費者在購買之前累積資金,就可以利用他們的儲蓄進行生產性的投資,直到他們儲蓄足以購買他們所需的物品。如果購買之後才清償貸款,也就是其他人必須將儲蓄先墊給他們。

5. 世界主導力量多極化的來臨 — 。

語錄

  • 觀察:資本主義的永恆真理:增長、充分就業、金融穩定、提高實質工資 – 看起來似乎一如資本主義的敵人一樣的消失。
  • 觀察:些掌管現有制度的人,不管他們的政治型態如何的左傾和具革命性,都是社會的保守派。
  • 觀察:有錢人比馬克斯所認知的更聰明,他們瞭解自己長期的生存取決於消除革命條件。
  • 觀察:事實證明激發多數人為社會目標而長期艱苦的工作是不可能的,社會主義因而失敗,個人價值勝利了。
  • 觀察:勞工無論在封建主義或資本主義制度下都不是決策者,因為在封建主義下的土地是關鍵的戰略元素,在資本主義下機械能是關鍵的戰略元素。
  • 觀察:資本主義也需要做意識型態上的改變。在中世紀,貪婪是所有罪惡中最壞的,而商人從不為上帝所喜。資本主義需要一個貪婪是美德,而商人為上帝所喜的世界。
  • 觀察:失敗打開了思想的窗戶來思考做事的新方法。
  • 觀察:當信念與技術和諧時,社會就繁榮。在信念不可避免的有了變化並與技術變的不和諧時,社會就衰退。埃及需要一種意識型態用來說服大批人集體興建維護公共堤壩,以便將淤泥和水流在河岸上,這種意識型態造就了金字塔的建立。
  • 觀察:羅馬人的成功不是由於技術,而是由於他們的意識型態。
  • 觀察:無論資本主義或民主制度都不是一個統一的意識型態,兩者都屬程序性的意識型態,也都主張:如果你按照建議的進程辦,將比不照這麼辦的人過得好。
  • 觀察:智能是知識經濟中的關鍵戰略元素,不能被資本主擁有。當以智能為主軸的廠商試圖引進不管式的資本主時,造雨者(擁有技能的人)只好把技能帶到別家公司去,因為他們從資本家那裡得不到所需要的。
  • 觀察:追隨者始終在創造領導者,領導者很少創造追隨者。沒有了追隨者的領導人不是領導人。
  • 觀察:共產主義國家不曾有效的經營民用經濟,但是他經營了極好的教育制度。
  • 觀察:收入分配不平均的原因,問題重點在於『骨頭的分配』,而不是狗與狗之間『獵骨頭技能』的分配,有些狗得到大骨頭,有些只得到骨屑。
  • 觀察:信念的變化比現實的變化慢,通貨膨脹不存在了,但是打擊通貨膨脹仍是央行的政策。
  • 觀察:日本做生意的方法有助於形成一個較為密閉式的人人平等的社會,美國人做生意的方法卻強化不平等的程度。
  • 觀察:理論上存貨週期應當在高漲時賣盡存貨,在低潮時累積存貨,當今採用現代資訊技術和及時庫存精確計算的技術,應使此能力更強。但實際上、那些控制存貨投資的人,總是造成存貨的強勁上生或下降的趨勢,使這些趨勢更糟而不是更好。隨著存貨絕對數量相對於生產產量的下降,存貨的易變性增加,就像一個衝向懸崖邊緣的人,他跑得月快並且月接近懸崖邊緣,其跌下的危險也越大。
  • 觀察:聰明的人類怎麼就看不見資產高估後將出現的後果呢?答案在於人類的貪婪。每次泡沫結束後,人們都認為再也不會發生這種事了,但實際上他還會出現,人們對往事的記憶會褪色,而通向泡沫頂峰道路上的利潤卻如此的巨大。
  • 觀察:缺少一個更美好未來的強烈憧憬,社會和經濟就會癱瘓。沒有宏偉的規劃,每個人就會開始制訂提高他們自己收入或財富的微型計畫。

Facebook

Unless otherwise stated, the content of this page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ShareAlike 3.0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