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程式看工業軟體產業電子產業機械產業同構性改變與進化破壞性創新理論與實驗學術與工業強盛的結構困境與突破國家台灣中國產業手機產業網路產業製程研究產業觀察教學錄影食品工業晶圓代工案例研究鴻海蘋果宏達電訊息相關網站參考文獻最新修改簡體版English |
背景2011 年 8 月 15 日,Google 宣布併購了摩托羅拉的行動部門 Motorola Mobility,這讓很多 Android 手機廠商感到喜憂參半,喜的是 Google 的 Android 成員可望擁有一群手機方面的專利可以對抗來自蘋果的訴訟攻擊,但憂的是未來 Google 與 Motorola 合體之後,很可能會偏好 Motorola,因而不平等的對待 Android 的成員。 在此訊息傳出後幾天,就傳出了宏達電 HTC 想購買惠普 HP 手中握有的 WebOS 作業系統,這款作業系統是 HP 從 PDA 先鋒 Palm 手上購買而來的,但最後 HTC 決議不要購買 WebOS,我相信這是經過詳細評估的。 然而面對蘋果與三星等強大的敵人,以及 Google 購併 Moto 之後所可能造成的威脅,HTC 在軟體上的缺乏顯然是一大弱點,特別是 HTC 沒有經營雲端服務的經驗,更是一個大弱點,在此種情況下,HTC 要如何才有可能與 Moto、蘋果與三星這些亦敵亦友的廠商競爭呢? 敵人的弱點Flash 是瀏覽器上用來顯示高品質動畫的一種插件 (Plugin),2010年4月、蘋果電腦的賈伯斯曾公然表示 Flash 相當封閉、不穩定且過時。這為 iPhone、iPad 等裝置拒絕 Flash 進入軟體商場做了一個解釋,但這個解釋顯然沒有說出蘋果拒絕 Flash 真正的原因。 蘋果拒絕 Flash 的真正原因,應該是蘋果害怕 Flash 會掌握軟體商場的主控權,讓蘋果無法一手掌控 iPhone、iPad 軟體商場上龐大的利潤,因此蘋果才以罕見的野蠻行動,不惜在法律上引起壟斷的疑慮,強悍的拒絕 Flash 進入蘋果的商場中。 然而,賈伯斯為了拒絕 Flash,卻搬出了一個糖塞的理由,說 HTML5 比 Flash 更好、更快、更開放。雖然、這種理由在技術上確實有某種真實性,但我想並非事件背後的終極原因,賈伯斯只是用 HTML5 做為一個擋箭牌,以便為拒絕 Flash 找一個冠勉堂皇的藉口罷了。 在遭到蘋果的封殺,以及微軟、Google 等廠商強力支持 HTML5 的雙重壓力之下,Adobe 公司終於在 2011 年 11 月宣布「停止行動版Flash開發」,這個訊息在業界引起了一片譁然。Flash 的時代似乎已經走到了盡頭,HTML5 將成為瀏覽器中重要的主角。 雖然這件事看起來與 HTC 缺乏雲端軟體的事件無關,但根據筆者解讀,蘋果的弱點在此事件當中完全暴露了出來,而且這個事件可以做為 HTC 未來十年在雲端軟體上面布局的重要戰略依據。 國際情勢在手機產業的國際競爭的情勢當中,美國、日本、韓國、台灣、中國可以說是主要的玩家,美國掌握了軟體與設計、日本掌握了關鍵零組件材料、韓國則就由上下游垂直整合,培養出了像三星、LG 等超大型公司,台灣則是借助中國龐大的勞動力,成為全球手機代工產業的最佳夥伴。 在這個競爭態勢當中,許多廠商進行了合縱連橫策略,像是最近芬蘭的 Nokia 由於在智慧型手機上節節敗退,因此而更換了 CEO,最後只好與微軟結盟,希望透過新一代 Windows Phone 8 的芒果機重振雄風。Samsung 三星則透過 Android 作業系統,釋出了與 Galaxy 系列的手機與平板電腦,這讓三星從蘋果的盟友一下成為了頭號的敵人。而 Galaxy 系列的成功也讓 HTC 與台灣廠商有芒刺在背的感覺,HTC 的最大敵人其實並非蘋果,而是三星。 微軟在 iPhone 與 Android 興起之後,一直感到非常鬱悶,Windows Phone 的佔有率一路節節敗退,只剩下了個位數。但微軟卻在 Android 興起之後找到了一個施力點,透過微軟所擁有的專利,對所有 Android 廠商進行威脅與勒索行動 — 「不交錢就控告」,這個策略讓許多台灣廠商乖乖的交出了保護費,包含 HTC 在內。最後反而是美國的最大書店「邦諾」跳出來反擊,因為微軟指控他們搭載 Android 的 Nook 電子書閱讀器侵犯了微軟的專利。 另外還有黑莓機、Sony、Panasonic 等廠商,也在 iPhone 的攻擊下漸漸敗退,iPhone 已經攻進了日本這個全世界最頑固的電子市場,這讓日本的廠商感到相當的錯愕與絕望,他們 2001 年就發展出手機上網產業 iMode 竟然敗在 iPhone 之下,這個現象讓以電子產業立國的日本人非常非常擔憂。 競爭策略讓我們回到本文的主軸,HTC 到底可以用甚麼方式來彌補在軟體與網路產業上的弱點呢?我們所看到的答案出奇的簡單,作業系統並非 HTC 最需要的軟體,HTC 真正需要的是在瀏覽器上以 HTML5 為核心的技術,HTC 只要能夠牢牢掌握住 HTML5 與瀏覽器技術,並且開發在伺服端的搭配技術,就有可能在以美國主導的手機產業上突圍而出,脫離美國的掌握,進而反攻吃下原本屬於蘋果的市場。 怎麼說呢? HTC 就算買下 WebOS,充其量也只得到一個沒有多少人使用的專屬作業系統,以台灣這樣一個缺乏雲端技術與軟體產業的國家而言,要能將 WebOS 推到全世界,恐怕是困難重重,我想這也是 HTC 最後為何放棄購併 WebOS 的主要原因。 台灣廠商真正的優勢,是在於開放,而非封閉。 台灣電子產業的特性是,將供應鏈上每一道製程都獨立為一個產業,所有公司形成一個錯綜複雜的產業社群,沒有一個廠商具有壟斷整個供應鏈的實力,每個廠商都必須與其他千萬家廠商合作與競爭,才能在台灣的電子產業中立足。 這個特性讓台灣電子產業的廠商,傾向於支持開放性的標準,因為只有透過開放性的標準,跨公司之間的技術才能夠得到有效的整合。而美國、韓國、日本、中國的電子產業,則往往會希望主導標準的制定過程,以便能搶得技術與市場優勢,取得更強的競爭能力,而美國、日本與中國更因有龐大的內需市場,因此這些國家對制定自己的標準往往不遺餘力,但這也相對的造成某種程度的封閉性,日本正是在此一過程中喪失了手機產業的國際接軌能力,走錯了方向。 而 HTML5 正是對台灣廠商相當有利的一個開放性標準,在 HTML5 的技術體系之下,幾乎所有的視窗顯示技術都被瀏覽器的標準給統一了,而且由於 HTML5 強調動態的特性,讓很多原本只能在視窗中顯示的動畫效果,可以輕易的搬到瀏覽器上。 更棒的是,程式設計師將不再需要為每一個平台撰寫一套程式,一個以 HTML5 為主的程式,可以同時在「iOS, Android, Windows」 等作業系統中執行,也可以跨越「手機、平板、筆電、桌電」等裝置的限制,成為名符其實的「Write Once, Run Anywhere !」的跨平台系統。 但是 HTML5 畢竟只是前端的顯示技術,這個技術並沒有制定出關於後端的標準,因此要能用 HTML5 統一「手機、平板、筆電、桌電」等裝置,仍然有一塊標準技術上的空白之地,而這塊領域也正是台灣廠商可以深耕的領域,這就是以 HTML5 為核心的伺服端技術。 這種伺服端技術不只可以用在傳統的桌上型電腦上,更可以直接用在「手機與平板」電腦當中,舉例而言,我們只要撰寫一個簡單的小型伺服器,放在手機上常駐執行,當 HTML5 網頁需要執行系統功能時,就用 AJAX 或 WebSocket 的方式,呼叫這些小型伺服器,以便執行系統功能,並且傳回系統相關的資訊,如此就能讓 HTML5 程式完成幾乎所有原本只有作業系統才能完成的功能,成為名符其實的「WebOS」。 因此,HTC 最應該攻佔的技術領域,是跨越 Window Phone, Android, iOS 等系統的 HTML5 伺服端搭配技術,HTC 應該開發出一套可以同時支援 Window Phone, Android, iOS 等平台的微型伺服器,這些微型伺服器可以做為 HTML5 前端的作業系統,讓各平台的作業系統功能得以透過這種微型伺服器延伸到瀏覽器當中,透過瀏覽器跨越所有平台的限制,讓瀏覽器成為網路作業系統。 以 HTML5 開放技術為主的架構,也將會是摧毀蘋果網路商場的重要武器,「賈伯斯用 HTML5 打垮了 Flash,但最終賈伯斯將會被 HTML5 打垮」,關於這點我們將另行撰文探討。 讀者回應
參考文獻
|
HTC 最需要的軟體能力
page revision: 27, last edited: 20 Nov 2011 01:25
你說對了一半
hTC是需要擁抱HTML5
因為HTML5將成為取代目前技術的新產業
但是 如果只是照你說的這樣
那跟Feature Phone有麼兩樣?
跟聯發科在做的又有什麼兩樣?
這會讓成千上萬的人來為你寫軟體嗎?
能創造出新的商業模式嗎?
Apple的成功在於平台
在於整合整個產業價值鏈
如果hTC還只是停留在製造業的思維
那我同事上禮拜的放空
獲利就可期了…
HTML is a content standard designed for free form reading. It is a way for representing contents likes an e-book or a website. It is not ready for use in apps. Besides, HTC lacks the experience in building a developer community. I think it is at least 5 years before your interesting picture can happen. 5 years is forever for the mobile industry and anything may happen then.
Post preview:
Close p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