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程式看工業軟體產業電子產業機械產業同構性改變與進化破壞性創新理論與實驗學術與工業強盛的結構困境與突破國家台灣中國產業手機產業網路產業製程研究產業觀察教學錄影食品工業晶圓代工案例研究鴻海蘋果宏達電訊息相關網站參考文獻最新修改簡體版English |
我忘了在哪一篇文章中曾經提到:「在雲端運算領域,台灣的機會,在『端』不在『雲』」。 這句話令我印象深刻,一語道出了台灣產業的優勢與劣勢。 從 1980 年 IBM PC 的時代開始以來,IBM 所釋出的 PC 產業,迅速的形成了所謂的「MIT 架構」,其中的 M 指的是 Microsoft (微軟),I 指的是 Intel,而 T 則代表台灣。 MIT 架構的影響力,直到今天仍影響台灣產業甚深,圍繞著 PC 的台灣產業,已經從個人電腦裝置,進一步擴散到筆電、手機、以及其他手持式裝置 (像是 iPad) 上。在電子資訊產業上的角色,也從以往的純粹 OEM 代工產業,逐步的向 ODM 與自有品牌邁進。 然而,自從進入 Web 所主導的網路時代後,MIT 架構逐建起了變化,微軟在作業系統上的影響力開始遭受挑戰,在 Web 的影響之下,瀏覽器成為最重要的平台,因而架空了作業系統的影響力,於是大家慢慢的發現,只要有好的瀏覽器,我們不太需要在意下面的作業系統。 這個趨勢在手持式裝置連接上網之後,變得更加明確。iPhone 的興起就是一個重要的例子,蘋果電腦藉著 iPod、iTune、iPhone 等裝置,不斷擴大其公司規模。透過 iPod 與 iTune,蘋果吃下了線上音樂產業。透過 iPhone,蘋果又進入了手機軟體與線上影音市場。手機的使用者並不在意其裝置是否採用微軟的 Windows 作業系統,微軟顯然無法將 PC 產業的優勢延伸到手機產業上。 同樣的,在手機產業上,Intel 也逐漸受到挑戰。由於耗電量與授權等因素,ARM 的晶片在智慧型手機上的比率,比起 Intel 要高得多。這讓 Intel 無法將其優勢延伸到手機上。於是 MIT 架構當中的 M 與 I 開始展現出疲態,原因是無法有效掌控 Web 與手機的市場。 最近,Google 利用開放原始碼與 Linux 所拼湊出的 Android 作業系統,大舉入侵到手機市場,開始具有了挑戰微軟視窗作業系統的潛力。接著,Google 又釋出了以 Chrome 瀏覽器為主的輕量級作業系統,然後將 Android 系統應用到筆電與平板電腦上,並企圖進一步擴展到電視機上,推出 Google TV。這些舉動在在都顯示了 Google 具有挑戰微軟與蘋果的實力。 然而,Google 並不是一家擅長硬體製造的公司,因此即使委託 HTC 代工推出了自家品牌的 Android 手機 Nexus One,透過網路販售,卻仍然慘遭滑鐵盧。Google 的優勢在「雲」不在「端」,這剛好與台灣的優勢在「端」不在「雲」,形成了強烈的互補現象。 因此,宏達電 HTC 得以在微軟與 Google 的競爭當中,如魚得水的壯大。因為宏達電的優勢在「端」不在「雲」,剛好可以與 Google 形成一對哥倆好。 即便如此,Android 陣營並不是只有宏達電,像是 Motorola、Samsung、甚至是台灣的 Acer、Asus、Gigabytes、倚天等公司,都紛紛投入這個陣營當中,台灣產業必須隨著美國所主導的雲,逐步擴散到全球,形成「美國雲、台灣端」的商業共同體。 但是,美國的雲並不是只有 Google 一家,微軟、蘋果等公司都是經營網路技術的潛在對手,於是微軟的 Windows Mobile、Window Phone,與蘋果的 iPhone 及 iPad,都各自尋找了台灣的「終端裝置」製造商,像是 iPhone 與 iPad 就由鴻海所代工,並且透過鴻海將各元件交由台灣整個產業的要角,形成了另一個「美國雲、台灣端」的商業共同體。 Google、蘋果與微軟等三個主要玩家,分別結合台灣終端製造商,形成了三個商業共同體,並且展開了角力。蘋果因而控告宏達電侵犯專利,實際上真正要打擊的敵人卻是整個 Android 集團。未來,這三個集團之間的爭鬥,將會牽動整個台灣產業,造成嚴重的威脅,但卻也蘊含了龐大的機會。 然而,這三個集團的合作夥伴,並非只有台灣。韓國的三星集團、日本的 Sony、Motorola,甚至是中國大陸的天宇、比亞迪等公司,都可能會對台灣造成威脅,我們必須想辦法卡住「端」的市場,並且利用三個集團間的競爭關係,創造機會爭取生存空間,並想辦法提升台灣在價值鏈上的重要性,讓台灣的產業隨著美國的雲而飄向全球,牢牢的掌控住端的市場,以提升台灣的電子資訊產業,創造出更好的未來。 |
雲端產業的現況 - 以台灣的角度觀察
page revision: 10, last edited: 20 Feb 2011 06:47
Post preview:
Close p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