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程式看工業軟體產業電子產業機械產業同構性改變與進化破壞性創新理論與實驗學術與工業強盛的結構困境與突破國家台灣中國產業手機產業網路產業製程研究產業觀察教學錄影食品工業晶圓代工案例研究鴻海蘋果宏達電訊息相關網站參考文獻最新修改簡體版English |
簡介比亞迪 (BYD : Be Your Dream) 總部設於廣東深圳,在香港上市,主要生產電池,近年來在手機部件、汽車製造以及筆記型電腦代工等方面也有發展。公司主席是王傳福,集團總部及廠址都在深圳市龍崗區。 公司董事局主席兼總裁、創始人王傳福在 2009年9月28日發佈的 2009 胡潤中國百富榜上以350億身家成為中國大陸首富。 比亞迪在廣東、北京、上海和西安等地區建有七大生產基地,總面積將近1,000萬平方米,並在美國、歐洲、日本、韓國、印度、臺灣、香港等地設有分公司或辦事處,現員工總數已超過13萬人。目前,比亞迪的生產規模達到了日產鎳鎘電池150萬隻,鋰離子電池30萬隻、鎳氫電池30萬隻,60%的產品外銷,手機領域的客戶既包括摩托羅拉、愛立信、京瓷、飛利浦等國際通訊業巨頭,也有波導、TCL、康佳等國內手機新軍,而無繩電話使用者包括偉易達、松下、新利等行業領導者。比亞迪一躍而成為三洋之後全球第二大電池供應商,佔據了近15%的全球市場。 比亞迪以鎳鉻電池起家,其電動汽車在中國大陸具有相當的規模。王傳福本人相當具有山寨性格的傳奇色彩,已經讓比亞迪成為中國商業領域的新偶像。這讓比亞迪在聯想失利之後,接替聯想成為民族標竿企業的可能性大為增加。 比亞迪發展史
比亞迪的經營策略比亞迪全部採用事業部制,掌管事業部的人,大多是和王傳福一起創業的“兄弟”。在比亞迪,王傳福的個人持股僅占28%,而其他34位高管則獲得了高達22%的股份,王傳福曾經承諾的股份,包括口頭承諾的,在公司上市之後都兌現了。 王傳福管理風格追求簡單明瞭。比亞迪所有辦公室都是玻璃牆,從外面可以看到裡面的一切,就連高層領導開會的會議室也完全透明。 在安徽曾經有句民諺:“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其中所說便是徽州人必須走出去的傳統。 安徽人的經商傳統和走出去的精神,對於比亞迪的管理來說是一個方便的紐帶。地緣的相近,讓管理的成本盡可能的降低。 比亞迪的工人絕大部分為女性,男女比例高達1:10。某位員工甚至開玩笑地說:“比亞迪的男工真的非常搶手。” 一位高管告訴我們:工廠基本上不允許工人離開廠區,因為曾經有過女工被騙錢財的事情發生。在休息日,工廠儘量安排工人加班,除了保證安全外,還會讓工資有所增加。 與此相對應,如果某個班組經常不加班,工人就會有怨氣,對於這些花季的少女來說,趕快積攢起一筆嫁妝,就可以回鄉了。在比亞迪,月基本工資大概有600元左右,而加班多的女工每月可以拿到上千元。 比亞迪的職工宿舍8人一間,左右兩邊四張上下單人床,床與床之間只有一個很窄的過道,沒有桌子。房間內沒有任何插銷,電器不允許使用,晚上統一熄燈,在車間內,水杯被擺放得非常整齊,吃飯到廠區中心的萬人大食堂就餐。 在運動場旁邊,是比亞迪出資與深圳一中合辦的一所中學,在中學裡教學設施一應俱全。 而這正是王傳福希望營造的一種家的氛圍,“職工來比亞迪尋找發展,有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財富的,有在這裡找到自己另一半的,也有成家立業結婚生子的,他們把這裡當成自己的家。” 地緣文化、族群親情、財富夢想、軍事管理、家庭氛圍,不敢說這重重紐帶是維繫著比亞迪帝國穩定運行的軸承,但這種紐帶帶來的最大收益顯而易見,中國特有的低成本勞動力資源在比亞迪得到最有效地發揮,或許這就是比亞迪能夠打敗眾多競爭對手的重要原因。 中國的專利策略像中國這樣新崛起的後進大國,在產業發展上總是受制於歐美等先進的國家的專利,近年來鴻海集團在專利上的崛起,讓中國的新一代企業的生存更為困難。但是中國與台灣相當不同,中國具有廣大的國內市場、豐富的人力資源、極強烈的民族主義,因此據有與歐美日等專利大國較量的本錢。 中國並不承認國際專利優先權,因此即使廠商已在國外取得專利,進到中國都還得再申請專利。但在申請的過程中,往往被中國廠商搶先一步,或是最後官方把專利判給中國廠商。 另外,中國沒有「商業秘密法」,因此對於商業間諜的認定,反倒多是受害的廠商要負責舉證,因此當台商去向公安報案時,不是不成案,就是最後不了了之。甚至,即便中國政府有白紙黑字立法,但地方的行政單位若不去執行,法律也將形同具文。 因此,許多國外企業到了中國,就會發現專利在中國不太施展得開,這也是中國的本錢,這樣的本錢是台灣所不具備的。台灣由於市場狹小,必須依賴國際貿易的出口,因此在專利上只能仰賴歐美的制度,遵照歐美的遊戲規則,於是像鴻海這樣具有草莽性格的聰明廠商,終究在被 AMP 告上法院後,反而學會了以專利保護自己與攻擊別人的手法。 比亞迪的山寨草莽精神比鴻海有過之而無不及,為證明電池夠環保 王傳福甚至為了強調環保性而將電解液拿來喝。比亞迪在創業過程當中感受到許多專利的威脅,但不服輸的精神促使他對專利提出反擊,於是發展出一套專利破解的技術。專研專利漏洞的結果,讓王傳福的比亞迪不懼怕專利訴訟,甚至數度打贏國際大廠,成為中國產業的新偶像。 王傳福早就看清了專利是歐美日的商業武器,對專利嗤之以鼻,他認爲專利是死的,人是活的。他曾說出一句名言,『一種新産品的開發,實際上60%來自文獻,30%來自樣品,5%來自原材料等因素,自身的研究實際上也就5%左右。』,在業內人士看來,王傳福對專利的公開藐視,在中國無人能出其右。 鴻海與比亞迪的恩怨王傳福 2002 年末受邀去台灣拜訪鴻海公司 (在大陸以富士康為名),當時比亞迪只是一家做手機電池的小企業,而富士康已是手握幾十億美元訂單的世界級代工钜子。但令郭台銘意想不到的是,王傳福僅用了幾年時間,迅速 “克隆” 出與富士康近乎相同的手機代工産業鏈,並成爲難纏的勁敵。 王傳福的比亞迪與與郭台銘的鴻海企業相當類似,兩者的總部都在廣東深圳,都是以中國的低廉勞工成本取勝的公司。兩人都以逆向整合搶客戶市場,讓競爭對手頭痛不已。兩人都深知專利是一種武器。不同的是,專利已經是郭台銘的武器,但卻是王傳福的威脅。 王傳福與郭台銘兩人都統帥了龐大的中國勞工大軍,鴻海在全球有 40 萬員工,其中大部分都是低廉的電子代工廠的勞工,光是在深圳一地的龍華廠,鴻海就招聘了33萬的生產大軍,招工高峰時園區每天招聘的新員工多達3000人,由此可知鴻海的崛起與人海戰術的運用絕對有關。 王傳福的比亞迪總部在深圳的龍崗區,離鴻海的龍華廠只有兩小時車程。 2005 年,四百多名富士康員工轉而投效比亞迪,讓比亞迪得以複製與富士康相似的生產流程。 2006年6月,鴻海集團兩個子公司富泰宏精密工業有限公司及鴻富精密工業有限公司共同向香港高等法院、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提出訴訟,控告柳相軍、司少青等人在跳槽到比亞迪後,洩露富士康的商業機密,並索賠500萬元。一年後,它們再次以盜取商業機密爲由,向香港高等法院提起訴訟,並索賠51.3億元。 鴻海於二○○五年指控比亞迪竊取商業機密,四百名鴻海旗下富士康員工轉投效比亞迪,同時帶走多份重要檔案,在比亞迪複製與富士康相似的生產流程。鴻海因此向比亞迪索賠港幣五十一億,後來取得勝訴,兩名跳槽比亞迪的員工因此被定罪。 2009 年5月鴻海的股東大會上,郭台銘拋出了質疑巴菲特的 “三問” 給記者:1. 巴菲特與比亞迪合作是否有違誠信?2. 巴菲特敢不敢駕駛比亞迪電動車上下班?3. 巴菲特憑什麼判斷比亞迪的潛力? 經記者轉述郭臺銘的“三問” 給巴菲特後,副董事長芒格說:“我認為這個人正在這個世界上做出偉大的事情。” ,化解了這個質疑。 比亞迪的專利與技術策略比亞迪並沒有因鴻海而陣亡,反而越挫越勇,身為安徽人的王傳福,以山寨精神與鴻海比野蠻。更進一步在專利上採用人海戰術,系統性的研究、破解並申請專利。雖然目前鴻海集團的全球專利已經達到兩萬件以上,但是比亞迪光是在 2006 年申請的專利數量就超過1100件,已經直逼鴻海精1800件。 在比亞迪的發展過程中,它的每一個勁敵幾乎都曾向它發起一場專利戰,新力、三洋無不如此。不論官司是發生在本土還是異國,比亞迪每次都是正面迎戰,從不迴避,並以勝利告終。這大概也是王傳福並不把富士康的起訴很當一回事的原因。 在汽車產業,坦率說我不會從頭去畫一部車,我們一定要站在世界比較領先的平臺上去做。比如F3,我們參照了一些國外公司的優秀品牌,我們使用它的非專利技術,把專利技術剔除掉。汽車是一個傳統產品,發展了100多年,大的專利已經沒有了,過期了,剩下的專利就是外觀,我們把頭一換、尾一換就沒有誰的專利了。 比亞迪總部大廳上,除了簡潔有力的BYD三個字,牆上更高掛著「技術為王,創新為本」的標語,這說明瞭王傳福的企圖心與經營重點,王傳福十分重視研發人才,早年比亞迪上市時,他大手筆分給一級主管高達二二%的股權。比亞迪為了培植人才,從大學生開始找起,還沒畢業就開始物色,等到一畢業就安排進比亞迪工作。比亞迪目前已有一萬名研發工程師,七位元元直接對王傳福負責的副總裁,清一色都是畢業後就踏進比亞迪。 王傳福認為,一家技術型企業的崛起必然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因此合法地規避已有專利,突破西方企業的專利封鎖是極為關鍵的一步。在比亞迪內部,有一個多達上百人的智慧產權部,它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對比亞迪的各個產品事業部進行監督,隨時提出哪些技術是別人的專利,必須規避。這一百多人中,有五十多人專門針對汽車產品。 鴻海與比亞迪都曾經是專利領域的野蠻人,但卻進入文明人的堡壘攻城掠地。如今,野蠻人掌握了專利武器,嚐到了甜頭,開始正是整編山寨大軍,成為一支有紀律的部隊,開始挑戰現代文明。 比亞迪的未來挑戰對癡迷于新技術的王傳福來說,2003 年的一次經歷令其沒齒難忘。那天,王站在其花費重金研製出來的電動汽車前時,負責演示的技師卻臉色驟變——車只挪動了一點點,而他卻一籌莫展。 比亞迪本來是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透過某種工具的輔助,將自動作業改為半自動加人力生產的方式,降低機器投資成本而起家的。 但是在現有的材料體系下,研發出可為重達 1 至 2 噸的汽車提供穩定動力的汽車電池,意味著由數百塊電池串聯而成的電池組必須完美無瑕。比亞迪的半自動加人力生產之方式將難以達到更高的品質,而且油電混合車的市場前景未明,這些都是比亞迪的隱憂。油電混合車 F3DM 預計從 2010 延後到 2011 改稱 F6DM 推出即是一個明顯的問題。 實際上,F3DM電池模組就由100塊電池串聯而成,這就像100個水管聯在一起,假如有一個水管堵住了,另外99個可能也無法工作。許剛甚至認為,一致性的要求將完全摧毀比亞迪之前通過分解自動化設備,利用“人海戰術”所建立的競爭優勢。 問題在於,比亞迪能夠將其手機電池製造的低成本能力平移到汽車動力電池上嗎?“兩者對生產工藝和品質的要求簡直是天壤之別。 比亞迪有過類似敗績。2002年前後,王希望借手機電池優勢推出電動自行車,這批名為“沖天豹”的鋰電池電動車平均售價3500元左右,但因產品和技術經驗不足,最終該業務不了了之。顯然,比亞迪沒能複製其在手機電池領域的競爭優勢。 一個鮮為人知的事實是,2005年,比亞迪進入筆記本電池市場,希望成為戴爾筆記本電池的供應商,但因一致性問題無法解決不得不鎩羽而歸。 比亞迪顯然急於掌握這些技術,一個簡單而直接的策略就是購買最先進的自動化設備進行仿製。“這樣的結果是設備製造商都不願意賣設備給比亞迪。”一位知情者透露說。 但不難得出的結論是,王傳福仍需要自我革命,他必須拋棄既有的人工取代自動化的生產模式。 王勤奮好學,經常工作至深夜,除了技術,他也無任何其他嗜好。更重要的,是王斬釘截鐵的決心。 另一位頗得巴菲特信賴的合作夥伴、中美能源控股公司董事長戴維·索科爾(David Sokol)去年夏天參觀比亞迪公司時,曾親眼見證過王進軍新能源汽車的決心。王帶他參觀了比亞迪的各個研發和生產部門,並表示公司要生產100%可再生電池,他自信地宣稱比亞迪研製出了一種無毒電解液。為了證明,王竟然倒上一杯電解液一飲而盡,“滋味不怎麼樣”,他一邊皺眉頭,一邊請索科爾也嘗一口。索科爾拒絕了,但卻領會了此舉的含義。 王傳福也認為汽車消費的概念是大量、低價,如果要實現價格優勢,就必須自我整合。這迫使王不得不另辟蹊徑,以近2億元人民幣收購了破產的半導體製造企業——中緯積體電路(寧波)有限公司,這家過去主要生產6英寸半導體晶片的公司,其設備壽命已近20年。王希望借此強化電動汽車驅動電機的研發能力和生產能力,但這一收購並不被業內看好。晶片設計產業正呈現集成化、平臺化的趨勢,英特爾等巨頭都在走類似路線。“集成化是小設計公司的大敵,小公司設計一個晶片可能賣到3塊錢,而集成晶片中加一個同樣功能只需要增加幾毛錢的成本。在這一領域並無積累的比亞迪可能事與願違。”Frost &Sullivan分析師常遠翔對《環球企業家》說。 比亞迪在美國其實已經申請了23項專利,但多數集中在車輛外觀等方面,在動力電池領域的專利寥寥無幾。 顯然,面對那些跨國巨頭,王若想複製與鴻海之間“商業機密”訴訟的反轉劇,可能性極低。 語錄 (中國企業家》雜誌針對比亞迪報導(專利相關))
語錄 (中國企業家》雜誌針對比亞迪報導(專利相關))
比亞迪中國專利佈局(申請日)1999 3 參考文獻
|
比亞迪 (BYD)
page revision: 29, last edited: 20 Feb 2011 06:18
nothing can do
Post preview:
Close p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