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 (BYD)

從程式看工業

軟體產業

電子產業

機械產業

同構性

改變與進化

破壞性創新

理論與實驗

學術與工業

強盛的結構

困境與突破

國家

台灣

中國

產業

手機產業

網路產業

製程研究

產業觀察

教學錄影

食品工業

晶圓代工

案例研究

鴻海

蘋果

宏達電

訊息

相關網站

參考文獻

最新修改

簡體版

English

簡介

比亞迪 (BYD : Be Your Dream) 總部設於廣東深圳,在香港上市,主要生產電池,近年來在手機部件、汽車製造以及筆記型電腦代工等方面也有發展。公司主席是王傳福,集團總部及廠址都在深圳市龍崗區。 公司董事局主席兼總裁、創始人王傳福在 2009年9月28日發佈的 2009 胡潤中國百富榜上以350億身家成為中國大陸首富。

比亞迪在廣東、北京、上海和西安等地區建有七大生產基地,總面積將近1,000萬平方米,並在美國、歐洲、日本、韓國、印度、臺灣、香港等地設有分公司或辦事處,現員工總數已超過13萬人。目前,比亞迪的生產規模達到了日產鎳鎘電池150萬隻,鋰離子電池30萬隻、鎳氫電池30萬隻,60%的產品外銷,手機領域的客戶既包括摩托羅拉、愛立信、京瓷、飛利浦等國際通訊業巨頭,也有波導、TCL、康佳等國內手機新軍,而無繩電話使用者包括偉易達、松下、新利等行業領導者。比亞迪一躍而成為三洋之後全球第二大電池供應商,佔據了近15%的全球市場。

比亞迪以鎳鉻電池起家,其電動汽車在中國大陸具有相當的規模。王傳福本人相當具有山寨性格的傳奇色彩,已經讓比亞迪成為中國商業領域的新偶像。這讓比亞迪在聯想失利之後,接替聯想成為民族標竿企業的可能性大為增加。

比亞迪發展史

年代 事件
1995 2月,比亞迪公司成立,註冊資本250萬元人民幣,員工20人左右。
1995 9月,由布吉遷至龍崗政華第六科技工業城,當時員工約300人。王傳福試著將比亞迪的產品送給臺灣最大無繩電話製造商大霸試用。沒想到的是,比亞迪產品優秀的品質,低廉的價格,引起了大霸濃厚的興趣。當年底,大霸毫不猶豫將給三洋的訂單給了王傳福
1996 7月,通過ISO9002認證。
1997 通過大量研究,優化負極添加劑,可以阻滯鎘金屬顆粒長大,改善了電池小電流通過充電性能及迴圈壽命;贏得了VIECH、CCT客戶的信任。
1997 公司自主研發,開始生產鋰離子電池,並且很快投入量產;2003年8月,上海工廠投產,開始動力電池和電腦電池的研發。
1997 比亞迪已經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角色,成長為一個年銷售近1億元的中型企業。3年來,比亞迪每年都能達到100%的增長率。
1997 金融風暴席捲東南亞,全球電池產品價格暴跌20%到40%,日系廠商處於虧損邊緣,但比亞迪的低成本優勢越發顯得遊刃有餘。飛利浦、松下、索尼甚至通用也先後向比亞迪發出了令人激動的大額採購訂單。在鎳鎘電池市場,王傳福只用了3年時間,便搶佔了全球近40%的市場份額,比亞迪成為鎳鎘電池當之無愧的老大。
1998 12月,通過ISO9001認證;同年,比亞迪公司以國際化的視野開始向海外發展,歐洲分公司成立。
1999 開發出當時行業內領先的SC2100P大電流放電池,當年鎳鎘電池產量達到1.5億隻。
1999 4月,香港分公司成立;同年10月,初步建立深圳工業園(葵湧)並開始投入使用;葵湧工業園是一座設計先進的現代化工業園,是比亞迪總部所在地。
1999 11月,美國分公司成立。
2000 成為摩托羅拉第一個中國鋰離子電池供應商;同年12月,成為摩托羅拉的供應商。
2001 8月,成為諾基亞的供應商。
2001 自主研發的發泡鎳錕焊、正極端面焊工藝,大大改善電極的集流性能,提高SC系列大電流放電性能,得到了BOSCH客戶的認可,當年鎳鎘電池產量達到2.5億隻。
2001 4月,韓國辦事處成立。
2002 成為諾基亞第一個中國鋰離子電池供應商;同年5月,比亞迪獲得QS-9000認證。
2002 7月,在香港主機板上市,創下了當時54只H股最高發行價記錄,股票代碼1211-HK;同年,比亞迪被全球權威刊物《亞洲貨幣》評為“2002年最佳上市公司管理獎”第一名,並被全球權威刊物《財資》評為“2002年最佳中型企業上市集資項目”,比亞迪的成功上市是亞洲以至於全球財經的重要里程碑,它表明了中國民營企業正逐漸贏得世界的認同和信任。
2002 9月,深圳市比亞迪鋰電池有限公司獲得摩托羅拉授予的“優秀供應商”稱號。
2003 開發獨特的氧化鎘負極化學活化處理工藝,改善鎘負極的活性,提高電池的複合氧能力,降低電池內壓,大大提高電池大電流放電性能和快速充電性能,得到了BLACK和DECKER客戶的認可,當年鎳鎘電池產量達到4.0億隻,一舉超過SANYO,達到世界第一。
2003 1月23日,比亞迪公司跨行業收購西安秦川汽車有限責任公司,成立了比亞迪汽車有限公司,又在西安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征地100萬平方米,修建新廠房,營建西安生產基地。
2003 比亞迪收購北京吉馳汽車模具有限公司(占地20萬平方米),同年,比亞迪在上海創建上海比亞迪工業園(占地56萬平方米),同時又把汽車銷售總部遷到了深圳,從而形成輻射全國(東—上海、南—深圳、西—西安、北—北京)的全方位佈局。
2004 2月18日,深圳比亞迪微電子有限公司成立,同年Li-ion電池市場佔有率為20%,位居世界第二。
2004 7月17日,比亞迪上海汽車檢測中心竣工,並成功完成比亞迪汽車檢測中心的重點項目—碰撞實驗室建成後的首次整車碰撞實驗。
2005 4月16日,比亞迪汽車在西安宣佈,首款新車F3正式下線,同時20萬輛產能的新生產基地也正式落成。
2005 8月,日本分公司成立。
2005 9月22日,F3採取分站上市,在濟南首發,杭州、深圳也陸續上市,打破了大多數廠家上市常規,成為汽車行銷的一個經典案例。
2005 比亞迪F3在10個月內獲得各類獎項68個:2005年4月榮獲上海國際汽車展“新車大獎”、“最佳人氣獎”、“最值得期待車型”等多項大獎;榮膺“2005年中國年度汽車總評榜”浙江分榜年度最佳新車獎;廣州國際車展斬獲“2005年度自主品牌年度新銳大獎”、2005搜狐汽車年度大選中摘取滿意度車型的“性價比”桂冠、在國家智慧財產權局和中國中央電視臺聯合共同推出的《CCTV-2005創新盛典》中榮膺關注度最高的“自主創新獎”、勇奪“2005中國年度汽車總評榜”中含金量最重的“最佳性價比轎車”大獎、成功入選CCTV年度自主品牌評選候選車型;2006年1月18日,獲騰訊網“新勢力•2005時代中國盛典”頒獎晚會頒出的9個2005騰訊年度車型大獎中的年度自主品牌車型……
2005 12月,成立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第六事業部。
2006 6月,比亞迪純電動轎車F3E研發成功,成功搭載ET-POWER技術的鐵動力電池,實現零污染、零排放、零噪音的三無目標,續航里程達350km,標誌著比亞迪純電動汽車技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2006 9月,MOSFET通過諾基亞認證,成為諾基亞供應商。同年,比亞迪銷售總額129億元,利潤總額11.2億元,納稅總額11億元,出口創匯8.5億美元。
2006 10月,F3尊貴版上市,再掀銷售熱潮。
2006 烏克蘭開始大量進口比亞迪轎車產品;首批啟運200輛比亞迪F3,這是中國轎車首度進軍烏克蘭市場。比亞迪汽車精兵出戰北京國際車展,中國首發硬頂敞篷轎跑車F8、世界第一鐵動力技術轎車F3E、自主研發的BIVT技術的發動機在北京車展上引起了強烈震動;11月27日,比亞迪自主研發的硬頂敞篷轎跑車F3榮獲北京車展最佳中國首發新車大獎。
2006 12月17日,比亞迪憑藉2006年掀起的“F3風暴”榮膺被譽為中國行銷界“奧斯卡獎”的“2006中國十大行銷事件•人物盛典”稱號,這也是自2003年該獎項設置以來,汽車製造企業第一次入圍並獲獎。
2006 比亞迪汽車累計完成銷量63153輛,同比增長472%,成為增長最快的自主汽車企業。
2007 印度分廠建立。
2007 1月,比亞迪F3單月銷量突破1萬輛。這是本土品牌以單一車型首次跨入“萬輛俱樂部”,與伊蘭特、凱越、福美萊並列成為中轎市場的“四大金剛”。
2007 2月2日,比亞迪汽車在上海與歐洲的葡萄牙、非洲的安哥拉、佛得角等國家和地區汽車貿易商正式簽署汽車出口合作協定,這標誌著比亞迪的海外戰略開始全面推進。
2007 4月,比亞迪F3R五省先期上市。
2007 4月,比亞迪F6榮獲最佳(中國)首發新車、最具上海風尚獎、最佳設計轎車獎。
2007 6月18日,比亞迪汽車的第10萬輛F3轎車在西安下線。意味著這款中級車精品自2005年9月以來僅20個月,累計產量就達到了10萬輛,創造了自主品牌最短時間超越10萬輛的產銷新紀錄。
2007 7月30日,比亞迪F3R全國上市。
2007 8月9日,比亞迪汽車在深圳舉行比亞迪汽車深圳現代化生產基地落成暨中高級轎車F6下線儀式,這標誌著比亞迪汽車進軍中高級轎車市場戰略進入實施階段。同時,集團總裁王傳福在下線儀式上宣佈了比亞迪的兩大目標:2015年中國第一,2025年世界第一。震動了汽車界和輿論界。
2007 9月3日,比亞迪F3白金版全國上市,銷售火爆。從2003年收購西安秦川汽車有限責任公司到發出2025年實現世界第一的豪言,比亞迪實現了從單一產業向複合產業的跨越,從汽車新丁到10萬輛俱樂部的成長,從單一車型向F矩陣的佈局。公司發展的“333”規劃正有條不紊地實施。
2008 9月27日,巴菲特的投資旗艦伯克希爾-哈撒韋(Berkshire Hathaway)公司旗下附屬公司中美能源控股公司(MidAmerican Energy)宣佈斥資2.3億美元入股比亞迪10%股權,造成 “股神效應”
2008 10月13日,43歲的王傳福以350億元身家 (較去年增加290億) 榮登胡潤的中國百富榜榜首,成為“中國首富”。

比亞迪的經營策略

比亞迪全部採用事業部制,掌管事業部的人,大多是和王傳福一起創業的“兄弟”。在比亞迪,王傳福的個人持股僅占28%,而其他34位高管則獲得了高達22%的股份,王傳福曾經承諾的股份,包括口頭承諾的,在公司上市之後都兌現了。

王傳福管理風格追求簡單明瞭。比亞迪所有辦公室都是玻璃牆,從外面可以看到裡面的一切,就連高層領導開會的會議室也完全透明。

在安徽曾經有句民諺:“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其中所說便是徽州人必須走出去的傳統。

安徽人的經商傳統和走出去的精神,對於比亞迪的管理來說是一個方便的紐帶。地緣的相近,讓管理的成本盡可能的降低。

比亞迪的工人絕大部分為女性,男女比例高達1:10。某位員工甚至開玩笑地說:“比亞迪的男工真的非常搶手。”

一位高管告訴我們:工廠基本上不允許工人離開廠區,因為曾經有過女工被騙錢財的事情發生。在休息日,工廠儘量安排工人加班,除了保證安全外,還會讓工資有所增加。

與此相對應,如果某個班組經常不加班,工人就會有怨氣,對於這些花季的少女來說,趕快積攢起一筆嫁妝,就可以回鄉了。在比亞迪,月基本工資大概有600元左右,而加班多的女工每月可以拿到上千元。

比亞迪的職工宿舍8人一間,左右兩邊四張上下單人床,床與床之間只有一個很窄的過道,沒有桌子。房間內沒有任何插銷,電器不允許使用,晚上統一熄燈,在車間內,水杯被擺放得非常整齊,吃飯到廠區中心的萬人大食堂就餐。

在運動場旁邊,是比亞迪出資與深圳一中合辦的一所中學,在中學裡教學設施一應俱全。

而這正是王傳福希望營造的一種家的氛圍,“職工來比亞迪尋找發展,有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財富的,有在這裡找到自己另一半的,也有成家立業結婚生子的,他們把這裡當成自己的家。”

地緣文化、族群親情、財富夢想、軍事管理、家庭氛圍,不敢說這重重紐帶是維繫著比亞迪帝國穩定運行的軸承,但這種紐帶帶來的最大收益顯而易見,中國特有的低成本勞動力資源在比亞迪得到最有效地發揮,或許這就是比亞迪能夠打敗眾多競爭對手的重要原因。

中國的專利策略

像中國這樣新崛起的後進大國,在產業發展上總是受制於歐美等先進的國家的專利,近年來鴻海集團在專利上的崛起,讓中國的新一代企業的生存更為困難。但是中國與台灣相當不同,中國具有廣大的國內市場、豐富的人力資源、極強烈的民族主義,因此據有與歐美日等專利大國較量的本錢。

中國並不承認國際專利優先權,因此即使廠商已在國外取得專利,進到中國都還得再申請專利。但在申請的過程中,往往被中國廠商搶先一步,或是最後官方把專利判給中國廠商。

另外,中國沒有「商業秘密法」,因此對於商業間諜的認定,反倒多是受害的廠商要負責舉證,因此當台商去向公安報案時,不是不成案,就是最後不了了之。甚至,即便中國政府有白紙黑字立法,但地方的行政單位若不去執行,法律也將形同具文。

因此,許多國外企業到了中國,就會發現專利在中國不太施展得開,這也是中國的本錢,這樣的本錢是台灣所不具備的。台灣由於市場狹小,必須依賴國際貿易的出口,因此在專利上只能仰賴歐美的制度,遵照歐美的遊戲規則,於是像鴻海這樣具有草莽性格的聰明廠商,終究在被 AMP 告上法院後,反而學會了以專利保護自己與攻擊別人的手法。

比亞迪的山寨草莽精神比鴻海有過之而無不及,為證明電池夠環保 王傳福甚至為了強調環保性而將電解液拿來喝。比亞迪在創業過程當中感受到許多專利的威脅,但不服輸的精神促使他對專利提出反擊,於是發展出一套專利破解的技術。專研專利漏洞的結果,讓王傳福的比亞迪不懼怕專利訴訟,甚至數度打贏國際大廠,成為中國產業的新偶像。

王傳福早就看清了專利是歐美日的商業武器,對專利嗤之以鼻,他認爲專利是死的,人是活的。他曾說出一句名言,『一種新産品的開發,實際上60%來自文獻,30%來自樣品,5%來自原材料等因素,自身的研究實際上也就5%左右。』,在業內人士看來,王傳福對專利的公開藐視,在中國無人能出其右。

鴻海與比亞迪的恩怨

王傳福 2002 年末受邀去台灣拜訪鴻海公司 (在大陸以富士康為名),當時比亞迪只是一家做手機電池的小企業,而富士康已是手握幾十億美元訂單的世界級代工钜子。但令郭台銘意想不到的是,王傳福僅用了幾年時間,迅速 “克隆” 出與富士康近乎相同的手機代工産業鏈,並成爲難纏的勁敵。

王傳福的比亞迪與與郭台銘的鴻海企業相當類似,兩者的總部都在廣東深圳,都是以中國的低廉勞工成本取勝的公司。兩人都以逆向整合搶客戶市場,讓競爭對手頭痛不已。兩人都深知專利是一種武器。不同的是,專利已經是郭台銘的武器,但卻是王傳福的威脅。

王傳福與郭台銘兩人都統帥了龐大的中國勞工大軍,鴻海在全球有 40 萬員工,其中大部分都是低廉的電子代工廠的勞工,光是在深圳一地的龍華廠,鴻海就招聘了33萬的生產大軍,招工高峰時園區每天招聘的新員工多達3000人,由此可知鴻海的崛起與人海戰術的運用絕對有關。

王傳福的比亞迪總部在深圳的龍崗區,離鴻海的龍華廠只有兩小時車程。 2005 年,四百多名富士康員工轉而投效比亞迪,讓比亞迪得以複製與富士康相似的生產流程。

2006年6月,鴻海集團兩個子公司富泰宏精密工業有限公司及鴻富精密工業有限公司共同向香港高等法院、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提出訴訟,控告柳相軍、司少青等人在跳槽到比亞迪後,洩露富士康的商業機密,並索賠500萬元。一年後,它們再次以盜取商業機密爲由,向香港高等法院提起訴訟,並索賠51.3億元。

鴻海於二○○五年指控比亞迪竊取商業機密,四百名鴻海旗下富士康員工轉投效比亞迪,同時帶走多份重要檔案,在比亞迪複製與富士康相似的生產流程。鴻海因此向比亞迪索賠港幣五十一億,後來取得勝訴,兩名跳槽比亞迪的員工因此被定罪。

2009 年5月鴻海的股東大會上,郭台銘拋出了質疑巴菲特的 “三問” 給記者:1. 巴菲特與比亞迪合作是否有違誠信?2. 巴菲特敢不敢駕駛比亞迪電動車上下班?3. 巴菲特憑什麼判斷比亞迪的潛力?

經記者轉述郭臺銘的“三問” 給巴菲特後,副董事長芒格說:“我認為這個人正在這個世界上做出偉大的事情。” ,化解了這個質疑。

比亞迪的專利與技術策略

比亞迪並沒有因鴻海而陣亡,反而越挫越勇,身為安徽人的王傳福,以山寨精神與鴻海比野蠻。更進一步在專利上採用人海戰術,系統性的研究、破解並申請專利。雖然目前鴻海集團的全球專利已經達到兩萬件以上,但是比亞迪光是在 2006 年申請的專利數量就超過1100件,已經直逼鴻海精1800件。

在比亞迪的發展過程中,它的每一個勁敵幾乎都曾向它發起一場專利戰,新力、三洋無不如此。不論官司是發生在本土還是異國,比亞迪每次都是正面迎戰,從不迴避,並以勝利告終。這大概也是王傳福並不把富士康的起訴很當一回事的原因。

在汽車產業,坦率說我不會從頭去畫一部車,我們一定要站在世界比較領先的平臺上去做。比如F3,我們參照了一些國外公司的優秀品牌,我們使用它的非專利技術,把專利技術剔除掉。汽車是一個傳統產品,發展了100多年,大的專利已經沒有了,過期了,剩下的專利就是外觀,我們把頭一換、尾一換就沒有誰的專利了。

比亞迪總部大廳上,除了簡潔有力的BYD三個字,牆上更高掛著「技術為王,創新為本」的標語,這說明瞭王傳福的企圖心與經營重點,王傳福十分重視研發人才,早年比亞迪上市時,他大手筆分給一級主管高達二二%的股權。比亞迪為了培植人才,從大學生開始找起,還沒畢業就開始物色,等到一畢業就安排進比亞迪工作。比亞迪目前已有一萬名研發工程師,七位元元直接對王傳福負責的副總裁,清一色都是畢業後就踏進比亞迪。

王傳福認為,一家技術型企業的崛起必然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因此合法地規避已有專利,突破西方企業的專利封鎖是極為關鍵的一步。在比亞迪內部,有一個多達上百人的智慧產權部,它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對比亞迪的各個產品事業部進行監督,隨時提出哪些技術是別人的專利,必須規避。這一百多人中,有五十多人專門針對汽車產品。

鴻海與比亞迪都曾經是專利領域的野蠻人,但卻進入文明人的堡壘攻城掠地。如今,野蠻人掌握了專利武器,嚐到了甜頭,開始正是整編山寨大軍,成為一支有紀律的部隊,開始挑戰現代文明。

比亞迪的未來挑戰

對癡迷于新技術的王傳福來說,2003 年的一次經歷令其沒齒難忘。那天,王站在其花費重金研製出來的電動汽車前時,負責演示的技師卻臉色驟變——車只挪動了一點點,而他卻一籌莫展。

比亞迪本來是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透過某種工具的輔助,將自動作業改為半自動加人力生產的方式,降低機器投資成本而起家的。

但是在現有的材料體系下,研發出可為重達 1 至 2 噸的汽車提供穩定動力的汽車電池,意味著由數百塊電池串聯而成的電池組必須完美無瑕。比亞迪的半自動加人力生產之方式將難以達到更高的品質,而且油電混合車的市場前景未明,這些都是比亞迪的隱憂。油電混合車 F3DM 預計從 2010 延後到 2011 改稱 F6DM 推出即是一個明顯的問題。

實際上,F3DM電池模組就由100塊電池串聯而成,這就像100個水管聯在一起,假如有一個水管堵住了,另外99個可能也無法工作。許剛甚至認為,一致性的要求將完全摧毀比亞迪之前通過分解自動化設備,利用“人海戰術”所建立的競爭優勢。

問題在於,比亞迪能夠將其手機電池製造的低成本能力平移到汽車動力電池上嗎?“兩者對生產工藝和品質的要求簡直是天壤之別。

比亞迪有過類似敗績。2002年前後,王希望借手機電池優勢推出電動自行車,這批名為“沖天豹”的鋰電池電動車平均售價3500元左右,但因產品和技術經驗不足,最終該業務不了了之。顯然,比亞迪沒能複製其在手機電池領域的競爭優勢。

一個鮮為人知的事實是,2005年,比亞迪進入筆記本電池市場,希望成為戴爾筆記本電池的供應商,但因一致性問題無法解決不得不鎩羽而歸。

比亞迪顯然急於掌握這些技術,一個簡單而直接的策略就是購買最先進的自動化設備進行仿製。“這樣的結果是設備製造商都不願意賣設備給比亞迪。”一位知情者透露說。

但不難得出的結論是,王傳福仍需要自我革命,他必須拋棄既有的人工取代自動化的生產模式。

王勤奮好學,經常工作至深夜,除了技術,他也無任何其他嗜好。更重要的,是王斬釘截鐵的決心。

另一位頗得巴菲特信賴的合作夥伴、中美能源控股公司董事長戴維·索科爾(David Sokol)去年夏天參觀比亞迪公司時,曾親眼見證過王進軍新能源汽車的決心。王帶他參觀了比亞迪的各個研發和生產部門,並表示公司要生產100%可再生電池,他自信地宣稱比亞迪研製出了一種無毒電解液。為了證明,王竟然倒上一杯電解液一飲而盡,“滋味不怎麼樣”,他一邊皺眉頭,一邊請索科爾也嘗一口。索科爾拒絕了,但卻領會了此舉的含義。

王傳福也認為汽車消費的概念是大量、低價,如果要實現價格優勢,就必須自我整合。這迫使王不得不另辟蹊徑,以近2億元人民幣收購了破產的半導體製造企業——中緯積體電路(寧波)有限公司,這家過去主要生產6英寸半導體晶片的公司,其設備壽命已近20年。王希望借此強化電動汽車驅動電機的研發能力和生產能力,但這一收購並不被業內看好。晶片設計產業正呈現集成化、平臺化的趨勢,英特爾等巨頭都在走類似路線。“集成化是小設計公司的大敵,小公司設計一個晶片可能賣到3塊錢,而集成晶片中加一個同樣功能只需要增加幾毛錢的成本。在這一領域並無積累的比亞迪可能事與願違。”Frost &Sullivan分析師常遠翔對《環球企業家》說。

比亞迪在美國其實已經申請了23項專利,但多數集中在車輛外觀等方面,在動力電池領域的專利寥寥無幾。

顯然,面對那些跨國巨頭,王若想複製與鴻海之間“商業機密”訴訟的反轉劇,可能性極低。

語錄 (中國企業家》雜誌針對比亞迪報導(專利相關))

  1. 比亞迪公司去年有1200個專利(每年申報的專利),華為大概有3000多個,是華為的1/3,但在全國的專利排名第7位。不僅重視保護自己的專利,也研究如何攻破對手的專利壁壘。”王傳福對專利技術的重視一如當年的富士康。
  2. 而在比亞迪的發展過程中,它的每一個勁敵幾乎都曾向它發起一場專利戰,新力、三洋無不如此。不論官司是發生在本土還是異國,比亞迪每次都是正面迎戰,從不迴避,並以勝利告終。這大概也是王傳福並不把富士康的起訴很當一回事的原因。
  3. 王傳福認為,一家技術型企業的崛起必然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因此合法地規避已有專利,突破西方企業的專利封鎖是極為關鍵的一步。
  4. 王傳福說,“一款新產品的開發,60%來自公開文獻,30%來自現成樣品,自身的研究實際上只有5%左右。我們大量使用非專利的技術,把專利技術剔除掉,非專利技術的組合就是我們的創新。專利需要尊重,但可以迴避。”
  5. 在比亞迪內部,有一個多達上百人的智慧產權部,它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對比亞迪的各個產品事業部進行監督,隨時提出哪些技術是別人的專利,必須規避。這一百多人中,有五十多人專門面向汽車產品。
  6. “我們每年要拆很多車,如果想用一種技術,先看有沒有專利,有就調整、規避掉,沒有就拿來用。”廉玉波說,“我們甚至做好了打官司的準備,而且100%不會讓對手贏。”
  7. 在汽車產業,坦率說我不會從頭去畫一部車,我們一定要站在世界比較領先的平臺上去做。比如F3,我們參照了一些國外公司的優秀品牌,我們使用它的非專利技術,把專利技術剔除掉。汽車是一個傳統產品,發展了100多年,大的專利已經沒有了,過期了,剩下的專利就是外觀,我們把頭一換、尾一換就沒有誰的專利了。
  8. 在比亞迪很難做到智慧產權的個人化。我們的系統很大,工作不是一個人能完成的。比如電池,它是一個複雜的系統,不像IT、網路的東西可以很容易地形成概念。電池的研發只是在某一個架構設計上,這個架構單獨拿出來毫無意義,但到了一定階段要去總結。我們有一個智慧產權部,他們會提醒工程師,技術累積到一定程度要總結、包裝,申請專利。我們在中國企業裡的專利排名是第七,華為是第一。

語錄 (中國企業家》雜誌針對比亞迪報導(專利相關))

  1. 事實上,廉玉波和他的團隊並非進行真正的封閉式研發,除了上述的國際化視野,比亞迪在具體操作手段上,找到了一條“捷徑”──廣泛借鑒非專利技術和參考成熟技術。
  2. 在擁有百餘年歷史的汽車業,越是成熟的產品,專利保護期越有可能已經過期。而對類似懸掛、制動等方面的某些技術是行業發展的自然積累,並不具備所謂的知識產權。在借鑒的時候,比亞迪傾向於以成熟結構的產品為原型,並找到非專利技術進行升級。
  3.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這家民營汽車公司允許研究人員直接抄襲那些擁有知識產權的專利技術。在研究院每一個研發車型項目組中,都會配駐幾位知識產權法律專員來規避知識產權問題。通過比亞迪豐富的專利技術資料庫,這些法律顧問對一項技術是否已被專利注冊瞭如指掌,並瞭解通過某種技術修改可以規避相關的知識產權糾紛。這也就是為什麼那款被外界認為模仿豐田花冠的F3在賣出了15萬輛之後,仍沒有引發任何知識產權訴訟的重要原因之一。“不論是外觀還是內部,我們都做好了法律方面的準備,有相應的分析。”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知識產權及法律部經理黃章輝告訴《環球企業家》。
  4. 正是在類似數據庫加掃描儀式的專利管理體系下,比亞迪中級轎車F6和硬頂敞篷跑車F8也即將上市銷售。2007年11月的廣州車展上,比亞迪又發布了售價僅為3-4萬元的微型轎車F1。與此同時,比亞迪也開始進行研發專利的自我積累。
  5. 事實上,每款比亞迪車型都會擁有一個專利群。2006年,比亞迪汽車外觀設計方面申請的專利達到約200項,其中不僅涉及整車外觀方面,還包括前車燈等重要局部外觀,至此,專利累計申請達1100多項,2007年的專利申請數量增長約為30%。而在2007年,申請專利和維護專利權的費用預計會比2006年的1000萬元人民幣上升1倍。
  6. 通過這樣的一個矩陣式管理框架,比亞迪可以實現在各個研發級別收集整理相關文檔,並能夠迅速統計、收集相關知識產權的檢查和申報。要知道,比亞迪的每個部門都會有相關知識產權申報數量的任務規定。
  7. 在研發新能源技術時,曾經,比亞迪有過自以為創新但後來卻發現已被注冊專利的遭遇。因此,該公司的專利監控神經必須異常靈敏。例如,在混合動力機械傳動技術方面,豐田使用了一個小小的具有專利技術的星形齒輪,這令比亞迪大費周章尋找替代方法。現在,在電動車、混合動力方面,比亞迪在歐美、日韓等國際市場累計申請700多項專利,逐步完善起步階段。
  8. 以比亞迪數年的行業履歷,要成為全球第一的宣言,堪稱野心勃勃(這家公司的英文名稱BYD即“打造你的夢想”的英文縮寫)。但至少,比亞迪汽車研究院試圖對此作出最到位的詮釋:敏銳的專利意識,環環相扣的研發體系以及鑽研型的團隊氛圍。

比亞迪中國專利佈局(申請日)

1999 3
2000 10
2001 16
2002 21
2003 102
2004 368
2005 789
2006 640 (1021*)
2007 2(1430
*)

參考文獻

  1. 比亞迪
  2. 富士康 PK 比亞迪:郭台銘 PK 王傳福
  3. 中國比亞迪5年專利申請成長50倍
  4. 市值一年暴漲五倍 直擊比亞迪汽車生產基地, 今週刊 2009/11/09.
  5. 全球電池王比亞迪,四年躋身手機代工大廠,令鴻海跳腳的中國代工集團,
  6. 人前風光 比亞迪背後狂燒錢, smart智富月刊 發行日期:2009/05 刊號:129.
  7. 比亞迪侵權爭議, 今週刊 2009-05-06 第646期, 整理/王之傑、林易萱.
  8. 高通
  9. 北京天宇朗通通信設備有限公司
  10. 天宇朗通:山寨扶正
  11. 比亞迪原副總裁夏佐全被拘留,兩名涉案員工被判侵犯商業秘密罪成立 
  12. 富士康用工缺口增至5萬:推薦老鄉獎勵200元
  13. 巴菲特買比亞迪 年賺7.6倍
  14. 鴻海、比亞迪 NB代工狹路相逢, 工商時報 2010-03-06 【記者黃智銘/4日德國漢諾威專電】.
  15. 如何看待賓士比亞迪合作前景?, 2010年03月08日 07:44 來源:廣州日報 賀江華.
  16. 多家中國公司全球最具創新力 華為位列第五
  17. 巴菲特入股比亞迪衝擊鴻海》鴻海、比亞迪營運現況分析, 經濟日報 記者黃晶琳、白又仁. 2008-09-30.
  18. 比亞迪公司
  19. Yahoo財經 - 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 (1211.HK)
  20. 比亞迪對抗富士康 PC代工業將腥風血雨, 發佈時間:2009-4-25(21世紀經濟報)
  21. 比亞迪侵權爭議, 股神、郭董隔海交火完整披露, 今週刊 2009-05-06 第646期, 整理/王之傑、林易萱.
  22. 簽ECFA保智財權? 台商不信
  23. 聯發科 首頁 > 投資人關係 > 財務資訊
  24. 聯發科技
  25. 華為在台勢力漸大 同業備戰
  26. 中興華為出擊 威脅台廠
  27. 大陸手機全球市占34%, 2010-02-28 工商時報。
  28. 華為基站銷量09年躍居全球第二,微幅落後愛立信, 精實新聞 2010-03-03 12:18:07 記者 餘美慧 報導.
  29. 華為
  30. 從電池大王到汽車大王:比亞迪發展簡史
  31. 比亞迪老總的發展史?
  32. 比亞迪汽車:“股神”巴菲特的錯誤賭注?

Facebook

Unless otherwise stated, the content of this page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ShareAlike 3.0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