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中國的結構

史學

前言

宏觀史學

微觀史學

世界史

台灣史

中國史

中國史

傳統中國

清朝末年

清朝解體

蔣介石時代

國共內戰

毛澤東時代

毛澤東之後

史學家

金觀濤

黃仁宇

吳思

訊息

相關網站

參考文獻

最新修改

簡體版

English

政治

  • 上層:以皇帝為首的全國性大範圍統治集團,秦漢之前採用封建結構,漢朝之後郡縣制度確立。
  • 中層:以儒生為主的官僚組織,運用科舉制度選拔出具有儒家思想的官吏,盡可能避免外戚與宦官干政的問題。
  • 下層:以忠孝仁愛、君臣父子觀念,做為教育的核心,注重人和、穩定,配合傳統家父長權威統治,形成底層結構。

經濟

  • 以億萬農夫為主的小農經濟結構,利用重農抑商的觀念,防止商業勢力危害到國家穩定。
    • 當對外戰爭一起之後,往往無法停止,因為整個後勤體系已牽動出龐大的商業結構,因此造成漢武帝所說的:「一不出兵征伐,則民心騷動,國政不安」。

社會

  • 朝代末年,通常會有農民起義,形成民亂,死傷慘重,但同時也清除了原先的地主、財閥、皇親國戚等勢力,然後新的領導人會產生,建立新的王朝,此時又回到億萬小農的經濟結構,開始另一個朝代的輪迴。
  • 當朝代建立後,統治者很快就會發現沿用儒家統治思想的好處,因此即便是異族入侵,最後仍然會採用儒家思想統治,像是唐朝、元朝、清朝等,都是非漢族卻使用儒家統治法的朝代。

Facebook

Unless otherwise stated, the content of this page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ShareAlike 3.0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