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觀濤的史學思想

史學

前言

宏觀史學

微觀史學

世界史

台灣史

中國史

中國史

傳統中國

清朝末年

清朝解體

蔣介石時代

國共內戰

毛澤東時代

毛澤東之後

史學家

金觀濤

黃仁宇

吳思

訊息

相關網站

參考文獻

最新修改

簡體版

English

傳統中國的結構

政治

  • 上層:以皇帝為首的全國性大範圍統治集團,秦漢之前採用封建結構,漢朝之後郡縣制度確立。
  • 中層:以儒生為主的官僚組織,運用科舉制度選拔出具有儒家思想的官吏,盡可能避免外戚與宦官干政的問題。
  • 下層:以忠孝仁愛、君臣父子觀念,做為教育的核心,注重人和、穩定,配合傳統家父長權威統治,形成底層結構。

經濟

  • 以億萬農夫為主的小農經濟結構,利用重農抑商的觀念,防止商業勢力危害到國家穩定。
    • 當對外戰爭一起之後,往往無法停止,因為整個後勤體系已牽動出龐大的商業結構,因此造成漢武帝所說的:「一不出兵征伐,則民心騷動,國政不安」。

社會

  • 朝代末年,通常會有農民起義,形成民亂,死傷慘重,但同時也清除了原先的地主、財閥、皇親國戚等勢力,然後新的領導人會產生,建立新的王朝,此時又回到億萬小農的經濟結構,開始另一個朝代的輪迴。
  • 當朝代建立後,統治者很快就會發現沿用儒家統治思想的好處,因此即便是異族入侵,最後仍然會採用儒家思想統治,像是唐朝、元朝、清朝等,都是非漢族卻使用儒家統治法的朝代。

社會模型

      ↓    
   構造性 → 受控實
   自然觀 ← 驗系統
   ↑  ↓ ← 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化
   開放性技術體系

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結構

  ┌─→大一統型技術←───┐
  │ 通訊、交通、手工業) │
  │  ↑         │
  │  ↓         │
  │ 有機   直觀與   │
  │ 的自 ←→經驗性   │
 社│ 然觀↖  的觀察   │技
 會│    \  ↑    │術
 結│     ↘ ↓    │結
 構│ 大    儒道互補  │構
  │ 一 ←→ 的     │
  │ 統    文化體系  │
  │ 的          │
  │ 官          │
  │ 僚    地主    │
  └→政 ←→ 經濟 ←──┘
    治    結構

人類控制能力的極限

人的控制能力為以人的基本能力與環境所能提所能控制的基本 operation 所形成的一個擴展體,人類一旦認識了那些不可控制的變量與可以控制的變量之間的聯係關係,其控制能力就擴大到那些原先不可控制的事物上去了。認識到的這種聯係稱之為自然規律,這些規律使人的控制範圍擴大,這擴大了的範圍又成為科學的新的起點。因此,科學有一個中心,有一個出發點,這個中心就是人本身,而出發點則是他最初所具有的控制能力及其可能控制的那一批變量。

Facebook

Unless otherwise stated, the content of this page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ShareAlike 3.0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