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維新與明治維新

史學

前言

宏觀史學

微觀史學

世界史

台灣史

中國史

中國史

傳統中國

清朝末年

清朝解體

蔣介石時代

國共內戰

毛澤東時代

毛澤東之後

史學家

金觀濤

黃仁宇

吳思

訊息

相關網站

參考文獻

最新修改

簡體版

English

為何中國的百日維新會失敗,但日本的明治維新卻很成功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讓我們看看中國與日本進入現代化世界的過程。

日本進入資本主義的過程

  1. 封建時代分為謙倉時代 (織田信長)、室町時代 (豐臣秀吉) 與江戶時代 (德川家康),又稱為幕府時代。
  2. 江戶 (東京) 是德川時代的首都,1603-民治維新大政奉還時,共 265 年。
  3. 幕府下轄各藩,一萬石以上稱為大名,1635 年實行「參勤交代」,所有蕃主都要親至江戶,參加將軍旁的各種儀節,並在名義上擔任防衛工作。期滿蕃主回蕃,但家屬留在江戶 (做為人質),江戶人口達百萬之譜,造成東京成為大規模的消費市場,交通運輸組織極為健全,工商業也相當發達,株仲間 (同業公會) 以秘密會社逐漸成立,貸款給各藩的銀行業務逐漸興盛。
  4. 1830-1843 受到中國鴉片戰爭與南京條約影響,實行天保改革。幕府的改革失敗,各藩的改革卻相當成功,造成江戶末期蕃主勢力漸強,幕府勢力漸弱,後來英法艦隊開至琉球,荷蘭艦隊侵入長崎,美國的佩里以艦隊要求開港。
  5. 各藩與商人聯合展開倒幕運動後,幕府為求自保,遂將大政奉還給明治天皇,遂形成一個由天皇掌控的上層結構,籓與商人聯合形成的中層結構,與百姓平民形成的下層結構,是為明治維新
  6. 明治政府於 1882年訂立法式刑法;1898年訂立法、德混合式民法;1899年訂立美式商法,完成了上下層的串連,形成了現代商業的連結基礎。

中國進入資本主義的過程

雖然採用大歷史的角度,但是黃仁宇不願意將歷史以很武斷的方式,清楚的講出其想法,反覆環繞歷史逐步釐清,但最後並沒有相歷史事實與巨觀概念融合,直接和盤托出,因此我只能自行解讀,揣測其意涵,就當野人獻曝好了。

我將中國近代史與台灣戰後史以大歷史的角度,分成了數個階段,著重在上層結構的建立、下層結構的平齊,然後建立上下層連結,導向工商業社會的過程。

  1. 蔣介石:統領軍閥,藉由對日抗戰,創造了一個符合工商業體制的高層結構。
  2. 毛澤東:土地改革,藉由國共內戰,透過共產黨控制了億萬小農的底層結構。
  3. 鄧小平:改革開放,讓人類追求利潤的動機,結合知識學習,重新進入工商業與資本導向的社會結構。

百日維新為何失敗?

在光緒皇帝時,中國仍然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維持著「皇權」-「儒生官吏」-「農民百姓」的結構,這就是中國傳統的上、中、下層結構。

當西洋勢力入侵時,整個國家最先接觸到西洋勢力的,其實並不在這三層結構當中,而是那些與洋人做生意的商人,這些商人將各式各樣的的中國貨物賣給西洋,又將各式各樣的西洋貨物賣給中國,因而賺取了大量的銀子。商人們在傳統中國的統治結構一直是個隱性的角色,重農抑商的政策旨在防止商人形成強大的政治力量。但在西洋勢力的影響之下,這個力量逐漸形成且茁壯,成了一股無法壓制的勢力。

西洋勢力入侵,皇權不保的情況下,上層結構雖然希望能富國強兵,於是開設鐵路、引進兵器等,但是中層的儒生官吏仍然以四書五經的舊型官吏居多,雖然開始引進新型官吏,但在中國龐大的官場只能算是少數,況且在重視儒生的傳統之下,新官吏將會受到壓制。

西太后又以賣官鬻爵的方式引進官吏,讓商業勢力利用官場打擊其他商業勢力,於是形成一場舊官吏與新官吏的爭鬥,這就是清末官場的生態。當光緒試圖以科舉錄取新型官吏時,必然受到舊勢力的打擊,而這些科舉的新型官吏其實並非真正掌握下層農民的地主,因此上、中、下層仍然維持著舊式形態,這三層當中仍然無法看到新式商人的蹤影,保守的上中下層終將面對商人、洋人與新勢力的挑戰。

光緒雖啟用康有為、梁啟超等人,這些人雖與洋人接觸較深,但並非商人中具有強大勢力的人,因此上層與真正掌控實力的中層仍然無法連結,而這些中層結構又與傳統的地主結構有很大的差異,於是上中下層的整合失敗,百日維新於焉失敗。

明治維新為何成功?

日本 1635 年開始的「參勤交代」制度,讓整個國家形成一個高度商業化的結構,並且形成全國性的運輸系統。在明治維新前夕,幕府的勢力已經式微,但整個商業運輸結構仍然運行不止。藩主與商人合力進行的倒幕運動,讓幕府感到危機,為求自保,於是將大政奉還給明治天皇。

天皇就任時,整個國家的中層結構是有效統治下層結構的,但是缺乏一個有效的上層結構,天皇補足了整個結構中的空位,形成有效統治的上、中、下層結構。在西洋勢力的進逼之下,明治天皇將危機變成轉機,有效的動員上、中、下層結構,於是日本整個社會就像脫胎換骨一樣,造成了明治維新的奇蹟。

整個明治維新的成功,固然與領導人的作為息息相關,但原本就行之有效的上、中、下層結構,層層之間的緊密動員關係,亦是明治維新成功的重要基礎。

因此,我們大致可以說:「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已經達成了商業社會的有效統治動員架構,當明治天皇確實掌握上層之後,政策的執行能有效到達下層,日本於是得以順利進入工業化,這是近代史上一個很少見的情況」。

Facebook

Unless otherwise stated, the content of this page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ShareAlike 3.0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