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結構電腦的歷史電腦硬體概論設計的層次算術單元暫存器控制單元中央處理器輸出入記憶體速度與效能管線處理平行處理電腦系統投影片下載家庭作業Verilog全加器加法器加減器快速加法器乘法器ALU閂鎖器脈衝偵測計數器多工器暫存器群記憶體延遲問題浮點數狀態機程式計數器CPU0-MiniCPU0CPU0 處理器程式計數模組記憶體指令提取單元跳躍指令控制單元CPU0-MiniCPU0-Block相關課程數位邏輯計算機結構Quartus IIVerilog系統程式訊息相關網站參考文獻最新修改簡體版English |
對於電子或資訊系的大學生而言,很多人都曾經修過「計算機結構」這門課,而且很多人所使用的課本都是很高等的研究類教材,像是「Computer Architecture: A Quantitative Approach 」,就是經常被用做大學或研究所教科書的經典名著。 這本書的中文版,其被翻譯成「計算機結構:效能設計」,整本書的重點,乃是以量化的計算方式,不斷嘗試改進電腦的性能,讓電腦的設計能夠成為一個可研究改進的主題。這種手法對那些以經驗法則在設計電腦的人而言,是相當具有參考價值的,因此這本書才會成為「經典教科書」而且歷久不衰。 但是,根據筆者自身的經驗,用這種高難度的教科書上課,很容易落入「只懂理論、不懂實務」的下場,特別是對那些連一顆 CPU 都沒有設計過的學生而言,一下子就要他們用「量化」的方式思考,最後只能囫圇吞棗,似懂非懂的做一大堆「量化計算」,但事實上這些學生連一顆 CPU 都沒有設計過,更不知道計算機是如何設計出來的,老師們採用這樣的教科書只是為了炫耀,假裝自己已經跟上國際水準而已,並不是為了要將學生教會教懂,我想這是台灣大學教育的悲哀! 事實上,對於大部分台灣的大學生而言,真正設計過 CPU 的人其實微乎其微,採用這種高等學術教科書,其害處多過於好處。我們不想自欺欺人,我們認為台灣教育真正最好的年代,反而是施振榮、曹興誠、施崇棠、曾繁城等人所經歷的那個資訊產業萌芽的年代,在那個年代大家都自己動手做電腦,也就是老光華商場還在天橋下像菜市場一樣的年代。那個年代真正培養出了台灣的電子資訊人才,而現在,我們已經喪失了那種「黑手精神」,因為大學老師們成天只想著「趕快出一大堆 SCI 論文,以便升上教授,這樣才能掌握更多的學術資源,然後當更大的官」。 我們希望能夠找回當年的務實精神,讓大家在學習計算機結構的同時,能夠紮紮實實的學會如何設計處理器,因此我們在本書中刻意以 Verilog 與方塊圖的方式,從最簡單的小型電腦開始,設計出 CPU0-Mini、CPU0、CPU1 等三顆 FPGA 的 CPU,以便彌補這種理論有餘而實作不足的缺陷! |
計算機結構 -- 實務取向
page revision: 12, last edited: 03 Jan 2012 23:55
計算機結構學完後,會設計一顆cpu嗎?
嘉義王先生
Post preview:
Close preview